,懂的都懂,但十不存一肯定的。
没有人口就没有经济,亘古不变的道理,即便为后面的发展预留空间,三百万人口是需要的。
流民移民不足百万,还有二百万缺口,徐瑾的提议不能不说是个有力的补充。
“殿下,臣反对。”户部郎中顾景星出列道:“山东虽惨,然豪强尽去,百姓只需负担额定粮税即可,不会受到欺压。徐瑾之策,实乃培养大户豪强,待其立足稳固,必然侵蚀百姓生存空间,难免重蹈覆辙。
且以人为奴,不仁也,若是开禁,百年之后,殿下必如夏桀。
移民不多,全因百姓迁徙需要时日,非一蹴而就之事。且福建浙江山多地少人口稠密,可鼓励百姓迁徙山东安居,无需豪强购置奴隶。”
太子深深地看了顾景星一眼。
如此不顾立场秉公直言,不管是沽名钓誉还是真心为国,都是可以大用的。
徐瑾数额不退让,继续说道:“此乃山东一地,河北河南亦是百里无人烟,即便迁徙南方各布政司无地少地百姓亦难填充。况且国朝会持续进兵,迟早收复辽东,到时候又哪来的人口填充空白呢?
无人则无钱粮兵员,仅凭中枢供养,实难持久,到时候即便全面清剿了建虏,亦会有新虏出现。
殿下,臣以为准许民间从海外购奴,可有效恢复经济民生,有利于掌控新复之地。”
“此掌控,是朝廷掌控还是豪强掌控?”顾景星反问道。
徐瑾针锋相对地反问道:“国朝兵强马壮,殿下睿智圣明,陛下神威无敌,岂有豪强把控地方的余地?”
顾景星说道:“不谋一时者不足以谋一世,待中枢松懈,地方必为豪强把控。国初税收齐整,越往后越松弛,至本朝,日益困难,为何?
陛下南巡不过三年,先后有许都、废人澎聚众谋反大案,奴隶唯命是从,若有豪强坐拥千万,但有不测,祸乱巨大。”
已经有诛心的味道了,就差直说大明如今的状况都是豪强的错。
就在徐瑾脑筋急转想着如何反驳时,御史石圣杰出列道:“此乃杞人忧天。陛下春秋鼎盛,殿下风华正茂,长久不敢说,三十年内无虞变乱。
三十年间,国朝必已平定天下,奴隶来源不存,奴隶贸易自废,而原有奴隶已经消散一空,如何能有变乱?”
“此言甚是。”矿部郎中高辰风出列道:“山东移民分配田地五六十亩,七八口之家亦难耕种,须得雇佣短工不可,而劳力紧缺,无人可雇,说不得就要任凭田地荒废。而从海外购买奴隶,可有效补充劳力不足,挖矿、修路、疏浚河道,繁重且危险,若以奴隶替百姓,不失为善政。”
徐瑾被怼的说不出话来,支持者却一个接一个冒了出来。
太子没有急着做决定,静静地听着。
如果仅徐瑾一个人提议,那么就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方案,如今这么多人附议,那就是士绅豪强集团的诉求。
其实很正常。
朝廷大量往外移民,本地劳动力短缺,佃租一降再降,苏杭的士绅们甚至要去福建浙西甚至江西招募佃户,光沿途食宿就是一大笔钱。
还不敢不种,不然田地被官府收走,无异于被掘了根基。
不敢付诸武力的情况下,必然要想别的出路。
奴隶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六七八两一个,给口吃的,用上二十来年,利润巨大,或者再买些女奴配种,购买的花费都免了。
至于看管的人力根本不能算在成本里,因为大户人家本来就要豢养家丁打手,只是他们多了项工作罢了。
那么,太子会同意吗?
其实考虑到黑奴贸易的去向,就能知道太子肯定不能采纳此策。
美洲人口紧缺,因此需要黑奴,而西夷战争不断,人口大量减少,却没有把黑奴运回去,为什么?
本国的就业率才是第一位的,若是奴隶抢占太多工作岗位,百姓大量失业,必然生乱。
没等太子开口,新晋阁老范景文出列。
“殿下旬月平湘西,皆因土司压榨太甚,若是有朝一日有人以此策鼓动奴隶造反,怕是武力难以镇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开放奴隶贸易实乃下下策。
且大荒之年,卖身为奴本就是灾民自救的最后手段,衮衮诸公若有良心,当保留最后一条活路。”范景文说道。
“臣附议。”史可法出列道:“天下大同之前提是足衣足食,而今各地佃租大降,乒民好不容易喘了口气,若是准许奴隶进入,前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