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还是一鼓作气全歼闯贼部为好。”陈德再次提议。
他父子跟李自成的仇怨可谓是罄竹难书,所以陈德一直反对放李自成出关。
有养虎为患之嫌。
讲真,若非知道皇帝父子关系极好,他说不定还要腹诽太子是不是“养寇自重”。
“卿以为,本宫何以亲征山西?”朱慈烺反问道。
“不是为了安抚人心吗?”陈德弱弱地问道。
他忽然反应了过来。
就以官军的战斗力,杀李自成板上钉钉,根本不需要太子亲征,唯有放走李自成才需要太子亲自决策。
换做其他人,哪怕太子的头号心腹魏六一也不敢这样做,因为这就是养寇自重,不摘下脑袋绝对平不了反对声。
“万历末年,国朝人口约两万万,到今天三十年,推测人口不足一万万,少了一半还多。
李自成麾下十万众,若是打到最后,能剩一半就算他们降的快。
这么多人,与其白白杀了,不如让他们发挥余热。
国朝迟早早出关扫荡草原与西域的,先让李自成做个前锋,他占据山西时尚且不堪一击,出关后依旧不足为虑。”
朱慈烺喘了口气,继续说道:“卿与李自成有仇,却要知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你要想继续往上升,就要从考虑大局和长远。”
陈德说道:“殿下,说不得臣明天就死了,还是快意恩仇来的好。”
“那你去追杀李自成去。”朱慈烺没好气地补充道:“单枪匹马,最痛快了。”
陈德低下头不说话了。
脑子还是转不过来弯,只是太子决心已定,无法再说。
就在陈德怏怏地离开时,陈王廷进来,举着奏章拜道:“启奏殿下,四川急奏,乌思藏遭遇逆贼朱识鋐部入侵,求援。”
“什么,朱识鋐进了乌思藏?”朱慈烺一把夺过奏章。
四川巡抚转乌思藏急奏:朱识鋐派兵入侵乌思藏,诸法王不敌,请求朝廷发援兵。
没有敌军人数,没有战斗经过,没有当前战线位置,什么都没有,就一句“爹,救命”。
“那帮秃驴,事到如今还遮遮掩掩,看来没被打疼。”朱慈烺不满地说道。
“殿下,朱识鋐入侵乌思藏,显然是已经占领了青海全境。其占据乌思藏后,必然下四川,臣以为不可不救。”魏六一说道。
“如何救援?”朱慈烺反问道。
魏六一说道:“乌思藏山高路远,道路难行且多疾病,而国朝为乌思藏准备的山地兵仅仅五千,且未训练完成,不宜匆忙出兵。
朱识鋐崇信天方教,其治下之民皆信天方,其入乌思藏,必灭各佛教。臣以为可等秃驴们死绝后由河西走廊出兵,先收甘肃,再取青海,最后两面夹击收复乌思藏,而后改土归流,再无掣肘。”
陈德呆呆地看着魏六一,像刚认识这么个人一般。
不是他没见识,而是没想到一个带刀侍卫有此见识。
借刀杀佛+假道灭虢+改土归流,这种组合技是个带刀侍卫能想出来的?
“传诏,让乌思藏详细上奏叛逆朱识鋐的军队数量、作战方式、已经占据的地盘、统治结构。”朱慈烺说道。
要求合情合理。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就现在含含糊糊的求援,求个屁!
至于乌思藏奏报什么时候送达,送达后什么时候给予回复,回复后什么时候出兵……
“本宫非独裁者,肯定要朝野达成一致才能出兵,若是乌思藏诸法王等不及,就让他们去西天请援兵。”朱慈烺说道。
西边不一定有援兵,东边肯定有。
如今天竺四分五裂中,在西夷步步紧逼下自保尚且不足,按理说不可能挥兵进入乌思藏,但是脑残这种事,真的说不准。
万一天竺人进乌思藏,跟朱识鋐打起来了呢?
试一试,反正不花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