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大多数百姓已经离开,少部分等待安置迁徙,另有一千多真信徒,非要要跟和尚一起劳作。本文搜:常看书 changks.com 免费阅读”
钱谦益低下头,继续说道:“臣劝说不了,请殿下定夺。”
“既然他们坚持,那就如其所愿。”朱慈烺淡漠地说道。
没必要跟被洗得脑残的人浪费精力。
既然要陪和尚们劳作,那就作呗,反正修复十二陵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用谁不是用呢?
钱谦益却觉得惭愧。
说不过智旭便也罢了,毕竟对方佛法确实高深,说不服一些愚民可就说不过去了。
“卿自去忙。”朱慈烺说道:“北方恢复,杂物繁多,无需纠结这些细枝末节。”
钱谦益说道:“臣请殿下回京师主持中枢,殿下居昌平,臣等请示汇报属实不方便。”
“首辅做的挺好的,无妨。”朱慈烺说道。
钱谦益犹豫了一下,说道:“殿下,非是臣对首辅不满,只是如今首辅管理政务又能干涉军务,确实不妥当。”
不是针对孙传庭,而是针对目前局势下的权力架构。
皇帝征战于外,太子长陵守孝,孙传庭成了实际的权力掌控者,是有可能叛乱的。
当然,钱谦益知道孙传庭不会叛,但是后面呢?
不用等后世,就太孙继位后出现这种情况,说不定就被首辅给篡位了。
此乃万世之谋。
自大明设计内阁制度以来,没有辅臣阴谋篡位然而钱谦益并非杞人忧天。
以前内阁辅臣的晋升路线大体是这样的:进士→翰林→东宫属官或九寺副官→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入阁。
不经历地方,无法培养心腹班底,没有绝对可靠的力量,自然不敢起心思。
未经历地方而久居中枢,大局观有余,实际性不足,因为看到这个缺陷,崇祯才陆续安排了杨鹤吴甡等人入阁。
大明以地方官入阁,崇祯首开先河,而到了太子当政时,总督出任首辅便也罢了,外戚都能入阁,而某外戚甚至有直属军事力量。
如果形成惯例,当皇帝暗弱时,被架空是必然的,被篡位也不是不无可能。
这是重复汉末老路,很危险的形态。
“卿之忧虑,本宫了然,无需忧虑。”
感觉有吐槽钱谦益杞人忧天的意思,朱慈烺继续。补充道:“当下内阁组成没有问题,不宜改变,等换届时重新挑选即可,人选不会形成定例,任期却会固定。”
“臣明白。”钱谦益没再多说。
任期固定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十年时间,不够安排好心腹的位置,即便造反也形成不了大危害,况且任满后封爵就封,真没必要造反。
就算铁了心要造反,那肯定是选择去封地积攒实力,一晃十多年,人死了,推恩令一下,继承者没实力造反了。
虽说难保万全,然而世界上哪有万全之策呢?
钱谦益刚走,马绍愉进来,拜道:“启奏殿下,韩王上奏表,恭贺大捷并请发兵倭国。”
朱慈烺打开奏章。
“臣镇琉球韩王朱璟溧谨奏:
臣闻陛下发兵北伐,屡战屡胜,已收北京,臣欢欣鼓舞,恨不能飞身回国以贺……国势日盛,然倭人不服王化,屡屡渡海侵扰。
琉球多岛,海岸绵长,地势复杂,臣苦心经营依旧难保万全,自倭国乱起,来犯者日众。本月之间,侵犯十七次,杀害军民二百八十六人。
韩王卫疲于奔命,琉球百姓惶恐难安,为一劳永逸解决侵扰,臣请发兵倭国,灭其国,占其土,归化其民……”
烽烟遍地,民不聊生,这就是倭国如今的状态,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难民溃兵败将,而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了海盗,距离最近的琉球就倒了霉。
不是朱璟溧不尽心,也不是李岩没能力,实在是琉球的实力不足以保卫所有海岸线。
防守不如进攻,只要灭了倭国,倭寇之患自然就没了。
朱璟溧就这么个意思。
“理藩部可派人核实过?”朱慈烺问道。
马绍愉回道:“已经派人前往核实,只是结果回来尚需时日。”
“罢了,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理由。”朱慈烺放下奏章,想了片刻后说道:“召周王唐王鲁王入京。”
周唐鲁韩,大明仅剩的四个藩王,朱慈烺打算让他们一起去打倭国,然后瓜分倭国。
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