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今明两年的压力会很大,尤其时粮食供应,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省入伍的新兵在省会驻扎,以方便筹集粮食。
太子一边巡视京营一边思考有没有疏漏时,一群伤残军兵拦住了去路。
纳头便拜。
带头的王大康说道:“殿下,臣等不想退役,臣等想留在军中,哪怕去屯垦师做个教官也行。”
“起来说话。”朱慈烺扶起王大康,说道:“你们是要去做村长乡长的。”
“殿下,臣等……”
朱慈烺抬手阻止了王大康,说道:“本宫知道诸卿的感情,若有可能,本宫也想把你们留在军中,哪怕就这么养着。
不行的。
诸卿手脚是断了,但是心中的忠义未断,本宫需要你们把忠义传下去,传给百姓,传给下一代。
诸卿抛头颅洒热血,守住了大明江山,却不能在重蹈放弃北方的覆辙,而诸卿就是本宫的依靠。
治理地方、监督地方官、教化百姓、发展经济,本宫相信诸卿能做好。”
苦口婆心了属于是。
当然,面对这些在战争中残疾的壮士,朱慈烺也说不出重话。
也没必要。
出任乡村官并非那么难以接受。
当然,不只伤残兵,还有一批退役老兵会去做乡村官以及典吏衙役,并且这种安排会成为惯例。
伤残兵的抚恤转化为俸禄,等于没额外花费,而衙役典吏俸禄由地方负担,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盘剥百姓,如今全部纳入朝政体系,并不会额外增加百姓负担。
军兵都是能识字算数,又接受了纪律法律教育,做个基层小吏绝对够用。
最最重要的是,军兵退役进入行政体系,不但可以打破士绅豪强对地方的垄断,也能防止文官抱团对抗甚至压制皇权。
文人的尿性就是这样,皇帝暗弱时,官权必然凌驾于皇权之上,这没问题,毕竟皇帝无能嘛,但是想取而代之绝对不行。
以前大明首辅没有地方经历无法培养心腹班底,无法篡位,如今的大明首辅却有了这个基础,为防止首辅控场进而夺位,就必须让官场分裂。
文武对立由来已久,大明军人地位大幅度提升是因为太子强力压制,其实对立是存在的,如今军兵又去抢夺本属于文官得权力,对立会更加严重。
就算某个首辅能掌控朝堂,但是没有基层支持,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张居正。
当然,一切制度的根本是人。
要是后世子孙实在太拉胯,太子的设计肯定白费,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太子还没登基,却已经为后世子孙铺路,不得不说用心确实良苦。
这些话就没必要对伤残老兵说了,还是说说建设新大明的伟大理想吧。
就在太子舌绽莲花安抚退伍老兵时,快马飞奔而至。
皇帝回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