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跃龙门、清蒸鲂鱼和洛阳燕菜,一手好厨艺是烧的鬼神惊,在洛阳非常有名,经常被召去接待外宾。
老大宋彪子承父业,本来也曾在国营饭店掌勺,老宋有意将自己的一身手艺倾囊相授,使其继承自己洛阳名厨的衣钵,可惜老子虽然不藏私,但是奈何儿子不争气。
这宋彪学来学去,就是掌握不了三道菜的精髓。虽然将就能有个名厨的水准,但是离他老爹的宗师级还是有很大差距。
按照老宋的评语,这个儿子天赋不足,如果能苦练个几十年,说不定可以达到自己的水准。但要命的是,这儿子学艺态度还不够端正。
宋彪整日伺候那些达官贵人,时间久了逐渐心生不满,感慨命运不公,都是爹妈生的,凭什么你坐在那里吃香喝辣呼来唤去,我就得站在这里低眉顺眼小心伺候?
宋彪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他绝不想就这么一辈子当个大厨。
像老爹这样,辛辛苦苦几十年,熬到头来混个大师的名号,也只不过是个厨子,一辈子看人脸色伺候人,这个行业还有什么前途?
想明白这点,宋彪就扔掉了国营饭店厨师的铁饭碗,打算另谋出路,当个体户。
摆过摊、卖过盘,像绝大多数人一样,创业很艰难,折腾了几次小生意也是处处碰壁,一点小积蓄亏了个干净。
一气之下,索性啥事也不干了,窝在家里整天琢磨着怎么发家致富,无所事事了一段时间,苦苦不得要领,直到有一天逛街,看到有乡下老农进城卖地里刨出的瓦罐瓷器,突然开了窍:搞古董。
随着大陆经济的复苏,一些“老广”(来自广东)的文物贩子开始云集洛阳,寻找各自的代理人,收购隐于农家的古物。他们出手阔绰,乡下人从来没想到这些没人要的破破烂烂能值这么多钱,不少人因此一夜暴富。
但家藏的文物很快被收购一空,人们开始想到挖墓,农村甚至传出了“要想富,挖古墓,一夜成为万元户”的顺口溜。
那段时期是盗墓者的黄金年代,一夜之间发大财的神话比比皆是,对于这种行当,大多数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尽管风险大,但运气好了,一个晚上就能盖楼取媳妇。”
宋彪在这股致富浪潮中走在了前头,经过个人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代理人”――洛阳大掮客。
在成为大掮客之前,宋彪也只是个小摊贩,他创业的第一步也是从基层做起――走街串巷收购文物。
当地农民对这位宋家老大印象不差,他为人和气,来村里见人都打招呼、让烟,跟老头老太们一聊就是半天,做事也规矩,不强买强卖,该多少钱就多少钱。
宋彪通过这样的方式,先后以低价收购了不少宝贝,转手卖掉发了一笔小横财。
宋彪不会满足这样的小打小闹。用这笔“启动资金”,他从一个盗墓者手里收了一批刚从墓里挖出来的宝贝,转手又以高价卖给南方来的老广,财富以倍数级的速度增长,积累了第一桶金,这往下就一发不可收拾。
眼看业务越做越大,南来北往的买主都开始主动找他做生意买东西。
这个道理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万事开头难,只要你第一步走出去,资本和实力做大以后,生意都是主动找上门来。
因为做事“公道”、“规矩”,逐渐地宋彪在盗墓贼行业里也树立了口碑,大家纷纷找他来做自己的“代理人”。
宋彪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此时他的三弟宋庆,在老大的介绍下,也开始介入这个行当。
宋庆跟他哥宋彪不同,虽然宋彪在厨子界的从业态度有问题,但是宋老爹还是对他抱以很大的希望,一直没放弃,觉得这孩子品质不错,加以锤炼的话,以后应该成为家族的掌门人。
虽然宋彪已经淡出厨子行业,但是宋老爹隔三差五还是拄着拐棍来到老大府上“游说教育”一番,宋彪没办法,每次只得好吃好喝伺候好,吃饱喝足再小心地哄走。
这宋庆可没这么好的“待遇”,他从小就顽劣异常,打架偷盗,屡教不改,宋老爹已经放弃对他的管教了,他老早就看出,这小子长大后注定是要走上犯罪道路的。
宋老爹这次没看走眼,长大之后宋庆果然出落成一个标准的流氓混混,整天在火车站跟人掏包、打架、调戏花姑娘,谁都管不了他,被逮进去好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