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诸侯们开启了大乱斗模式,春秋时期,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你方唱罢我登场,先后出现春秋五霸,把原本的政治秩序搅得稀碎,礼崩乐坏。】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更加残酷,各国为了不被吃掉,纷纷变法图强,秦国商鞅变法直接让秦国“起飞”,魏国李悝变法,也曾让魏国强盛一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战场上,铁制兵器的使用让战争变得更加血腥,规模也越来越大,最终在周赧王时期,秦昭襄王派兵攻打西周国,西周军毫无还手之力,只能投降,周赧王被贬为庶人,东周也就象征性的结束了。】
周武王看着周朝的历史,有些心酸,但他管不了千百年后的事情,只能寄希望于后面有为的君主做些改变。
【这一时期的历史告诉我们,变革与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秦国在这场漫长的淘汰赛中脱颖而出,统一六国,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建立起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他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还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长城、驰道,这些举措本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可统治太严苛,百姓被沉重的谣赋税压得喘不过气。】
嬴政已经知道自己的一些不足,这段时间以来,他也尽量的放松,现在就只有一个事情放不下,扶苏。
只要扶苏长成,大部分事情都可以按部就班的完成,不需要多操心,做一个守成之君即可。
【秦二是胡亥继位后,赵高弄权,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胡亥还继续推行暴政,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一声怒吼,反秦浪潮瞬间掀起,六国旧贵族也趁机煽风点火,局势越来越乱。
朝廷内部,赵高指鹿为马,独揽大权,行政体系直接瘫痪,胡亥最后被赵高逼的自杀,仅仅存在十五年的大秦帝国,就这么轰然倒塌。
秦朝的迅速灭亡警示我们,暴政必然会引发民众的反抗,统治者必须以民为本。】
扶苏偷偷看嬴政的脸色,见并无异常才放下心来。自家大人每日劳累,身体可禁不住折腾,以往每提起十八弟,大人都一脸怒容,现在看应该是没那么生气了。
嬴政怎么会没有注意到扶苏的眼神,只一眼他就明白扶苏看他的意思。事情已经结束了有什么好生气的,刘邦的班底现在大多数在他的手底下做事,他可不会给他们造反的机会。
【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开启楚汉争霸,最后刘邦胜出建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国家慢慢恢复元气,迎来文景之治的繁荣。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北极匈奴扬我大汉国威。但到了王朝中后期,皇帝年幼即位,宦官和外戚就像两个大反派交替专权,朝堂被搅得乌烟瘴气,天灾人祸也不断,百姓生活艰难,各地武装起义此起彼伏,
王莽以外戚身份篡汉建立新朝,可他的改革措施完全不切实际,社会更加混乱,绿林,赤眉起义军纷纷崛起,新潮很快就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王莽也在战乱中被杀身亡。
从汉朝的历史我们能看到,内部政治的稳定和政策的合理性,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汉武帝刘彻皱眉,外戚干政确实是个问题,他原先都是被皇祖母压制着,保不齐后面的皇帝也这样,养大了外戚的胃口。
当即下令关于外戚掌权的一众事宜,可不能让后面的皇帝走了他的老路,万一被压制的一点气焰没有,可不就给了那些人机会。
刘病已也是这么想的,他认为天幕所说的中后期大概就是他们这几代了,不过王莽还没听说过,为了以防万一他还是对于外戚干政做了一系列准备。
【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后,建立东汉,恢复汉室统治,但东汉还是没能摆脱历史的魔咒,又陷入宦官与外戚争斗的泥潭,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土地兼并严重,百姓失去生存根基。】
【汉灵帝时期,黄巾起义爆发,虽然被镇压,但东汉也元气大伤,地方豪强趁机崛起,形成割据局面,董卓进京后独揽大权,引发诸侯混战,汉献帝成了各方势力的傀儡,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最终,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正式灭亡,东汉的灭亡再次证明,内部的权力斗争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会导致国家的衰败。】
“哎……”刘秀叹口气,后面的皇帝都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这可如何是好啊,一个半大的孩子可能连话都听不明白,妥妥一个傀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