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择优入学考试时,有一些算学题,但都比较简单,鸡兔同笼问题很考察学子的逻辑思维,他还没讲元盛直接就会了?
本来他要讲课时,元盛跟他说不用讲了,他还有些不满,暗道元盛自满,没想到人家是真会了。
随后,王宜春便把历年院试的算术考题摆到元盛面前,“这些题你会吗?”
“先生,我试试。”元盛将题目拿过来,三下五除二,眼皮都没带抬一下,就全部做完了。
王宜春暗道!这算学他还教个毛啊!
算学是乡试的必考科目,府试和院试并不考,王宜春是提前给元盛开小灶,没想到人家元盛根本不用学,就全会!
而且!这些题目元盛做起来如此快速,他检查之后,又发现元盛全部做对了,王宜春被惊得合不拢嘴。
整个书院就数他算学最好,他自问根本做不到元盛的做题速度。
现在整个石鼓书院,元盛的算学最好?
王宜春反映了好一会,才说:“元盛,你的算学课不用上了,将时间节省出来,上其他科目吧。”
“好,谢谢先生。”王宜春被送走之后,就赶紧来找赵信然。
“信然,元盛的算学太厉害了,十道算学题他一刻钟就能做完!而且全部正确!我觉得元盛乡试一定没问题。”
赵信然正在皱着眉批改元盛的诗作,“难说,元盛作诗太吃灵感了,我就怕他考试,写出鬼之一首。”
王宜春看着元盛的鬼之一首,呦呵,是他过于乐观,刚刚他还想着,元盛说不定能考过乡试呢,看来是想多了。
王宜春安慰赵信然道:“我相信元盛是压力越大,诗性越起,他既然之前能做出神作,科举时一定也能做出神作。”
赵信然将信将疑,“是吗?”
“是。”
……
元盛不用花时间学算学,王宜春便开始让元盛接触大乾律例,为乡试做准备。
大乾律例一共八百六十五条,相当复杂繁琐。
王宜春先从断句开始教起,王宜春读一句,元盛读一句。
这个时代没有标点符号,如果没先生教,单单搞清楚整本书如何断句,估计就要花费一个月时间。
一页书,王宜春读完两遍后,便让元盛自己读。
元盛读了两遍,一处断句错误都没有。
王宜春又教了一页,见元盛掌握断句之后,王宜春说:“今天就学到这里,明天你将这两页书背给我听。”
王宜春深知贪多嚼不烂,学生压力太大,反而会降低学习效率。
元盛说:“先生,我已经会背了。”
“什么?”王宜春双目睁大,一脸不可置信。
元盛将书放在书桌上,开始认真背诵起来。
王宜春听完都惊呆了,好家伙!真是一字不差!
难怪元盛蒙学半年便能考取县试案首,原来人家有过目不忘的天分。
王宜春兴奋起来,说不定明年乡试,元盛不但能通过乡试,还能冲一冲案首呢!
明年元盛十七岁,十七岁的乡试案首,可以名动大乾!
王宜春又拿起大乾律例,“既然这两页你已经掌握,那我便再教你两页。”
王宜春又教了元盛两页。
此外,赵信然还让元盛巩固了经义,院试和乡试都是未来要闯的关,首先元盛冲击府试案首。
赵信然发现元盛在这块掌握的很扎实,引经据典,每次都能结合四书五经的内容,写入发人深思的文章。
赵信然见元盛的基本功扎实,便开始训练元盛做策论题。
元盛在策论上花费的时间,仅次于杂文。
由于之前元盛一直在自学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些基础,所以策论考试成绩上佳。
赵信然批改完元盛的策论题目,便会与元盛讨论,元盛发线,同一道策论题,讨论后,他可以写出更好的文章。
元盛不禁感叹自己来石鼓书院是来对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更何况王宜春给元盛开小灶的事情并没有藏着掖着,崔时年,范志远,元弘毅等甲一班的人都知道了。
有传言说元盛要参加明年的乡试,还被山长寄予厚望。
崔时年笑着摇了摇头,元盛,明年参加乡试?陪跑吗?跑去试一试?
乡试不但要考策论,还要考律法,即使元盛已经背熟四书五经,做策论题有些天赋,那律法呢?
他可是听说大乾律例,元盛连断句都不会,还是王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