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根本就不会在意的。关于这个定价策略,这我也与大王商议过,没问题。”
“喏!”
月浔听了秦臻这番解释之后,也没有了后顾之忧。
正当他再次转身准备离去之时,却又听到身后传来了秦臻的声音。
“且慢,月浔!关于制作玻璃和瓷瓶一事,需得将生产规模再扩大一些。在增加十条线。另外,那些劳作的工匠们也应当得到更好的待遇。从今往后,每成功制作出一块玻璃或者一只瓷瓶,参与该项制作工作的工匠,每人都可额外获得十钱的酬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喏!”月浔拱手应道。
其实,秦臻所开设的这两条生产线,给出的工钱一直以来都颇为丰厚。
在此处做工之人,仅凭一己之力便能让全家人都过上富裕安稳的日子。
此次扩充规模不过是个开端罢了,待到日后对玻璃和瓷瓶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时,秦臻定会再次加大投入、继续扩张生产规模。
.........
秦臻开着学苑,管理着工尉府,除此之外,顺便还卖着玻璃和瓷器,可谓是身兼数职。
平日里,秦臻几乎每日都会教导嬴政等几小只。
这段时间以来,他的生活逐渐趋于平静且充实。
另外,随着咸阳城内外对玻璃和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众多贵族纷纷前来购置,就连周边城池的人们也特意赶来选购。
如此一来,秦臻的财富开始迅速积累,身上已然散发出富人的气息。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生产线的提升,还有工匠们待遇的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鬼谷学苑因为荀况的到来,许多咸阳城内的官员们时常慕名而来,偶尔也会来听一听荀况的数论。
使得鬼谷学苑声名远扬,吸引了更多学子前来求学。
当然,世间之事皆有两面性,有好的,就也有坏的一面。
因为秦臻招来了荀况,李锐与杨无介也找来了不少墨者来镇场面,随着两家人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些许交集,最近墨家学子与儒家学子爆发了两次冲突,都是马上要动手的架势,这让秦臻头疼不已,不管怎么去劝,都没有用,两家学者依旧是剑拔弩张。
然而,当秦臻仔细思考一番后,心中的疑惑便逐渐消散开来。
想当年,墨子在其早年时期曾经深受孔子儒家思想的影响,并潜心研习过诸如《诗经》《尚书》《春秋》之类的儒家经典着作。可随着时光的推移和阅历的增长,墨子渐渐察觉到儒家学说存在着诸多弊病与瑕疵。
尤其是对于儒家那繁琐复杂且形式化严重的礼乐制度,墨子更是心生厌倦之情。
墨子最终舍弃了儒学之道,转而另辟蹊径,开创出属于自己的墨家学派。
不仅如此,墨子后来还亲自撰写了一部书籍,矛头直指儒家,毫不留情的拆解儒家观点和理论,揭露其短处和不足。
甚至还对孔子及其众多弟子们的言行举止逐一加以驳斥。
书籍里由于带有着墨子极为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字里行间犀利尖锐,直刺人心,简直就是某些人口中的所谓 “贞节牌坊” 一般虚伪做作。
面对墨子如此激烈的言论,即便是像荀况这样特立独行的儒家人物,连同他所带领的一众弟子们,也都难以承受和认同。
由此可见,儒墨两家之间的矛盾可谓根深蒂固,积怨已久,堪称不折不扣的世仇宿敌。
经过这段时间以来所目睹和经历的种种事情,秦臻觉得如果这两派人士在外相遇,甚至会先讲 ‘物’ 理,在讲道理。
这两家的矛盾,秦臻发现自己根本调和不了,不禁感到束手无策。
想当初,他意欲让鬼谷学苑广纳天下百家之人,现在想想,现实无情的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让他意识到事情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且说那涉英,原本一心只想钻研墨家学说,但自从受到秦臻的影响之后,他开始广泛涉猎其他学派的知识。
本以为这样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没想到却给自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烦恼。
在这鬼谷学苑之中,儒墨两派之人常常因为观点不合而争吵不休,甚至发展到要大打出手的地步。
每次见到这种场景,涉英总是忍不住要上前劝解一番,可是这劝架之事谈何容易?往往这边刚刚安抚好一方情绪,那边又会燃起新的战火,搞得涉英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劝起架来也为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