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80章 金印赐权,三司并立

信末,李冰更是直言:“郑国才具,世所罕有。/k·s′j?x-s!w·.^c!o/m?唯望大王信卿如信冰,勿听谗言,勿改其志。”

末尾,还画了个都江堰的分水鱼嘴,与他的设计严丝合缝。

“彩!”

嬴政合上书信,胸膛中一股豪情激荡。

这封书信,满是对郑国顶尖水工技艺的由衷赞叹,字里行间毫不吝啬溢美之词。

李冰,这位主持修建都江堰、功勋卓着的治水宗师,对其评价如此之高,其分量之重,足以压垮任何反对之声,可以彻底扫清众人对郑国修渠方案残留的最后一丝疑虑。

少顷,嬴政抬眼,眼神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将书信递给刘高:“念!”

刘高恭敬地接过书信,展开,随后朗声道:“蜀郡太守李冰,叩请大王圣安。

臣虽未能亲赴咸阳,与郑国先生切磋水工之妙法,实乃憾事。然臣于蜀中,细阅三日郑国所献《修渠条陈》,昼夜推演,揣摩其意......”

他的声音清晰,一字一句,将李冰那力透纸背、满含诚意的回应,清晰地传递到殿内每一个角落。

待刘高朗诵完,嬴政的脸上掠过一丝满意。/鸿\特~小\说^王′ ~首,发_

随即,便缓缓站起身,目光迅速扫过殿下群臣,朗声道:

“蜀郡太守李冰,乃我大秦治水之泰山北斗,其言凿凿,尽述郑国策之精妙,其功之伟!诸位可都听清了?可信否?”

他的声音不高,却压得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李冰对于治水方面的威望,无人质疑。

那些此前极力反对修渠的大臣,尤其是昌文君芈颠与官大夫胡毋敬等人,此刻在李冰如山的背书前,脸色一阵青一阵白。

他们的嘴唇微微开合,似是想要说些什么,可喉咙却像被什么东西哽住,愣是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前些日,他们所抛出的那些“劳民伤财”、“动摇国本”、“恐有韩谍之虞”的论调,如今在李冰的论断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有些滑稽可笑。

此刻,嬴政的目光精准钉在芈颠身上:“昌文君!昔日你言‘水工之术,焉能及耕战之急’,言犹在耳!今李冰之言,可解汝惑?”

闻言,芈颠的双手在袖中不自觉地握紧,额头上也微微沁出了汗珠,他微微低下头,试图躲避嬴政的目光,心中暗自叫苦不迭。

不等芈颠尴尬地回应,嬴政又转向胡毋敬,质问道:“官大夫!如今关中连年歉收,田野荒芜,流民饿殍。\餿-艘?暁*税!枉! ′冕/肺_岳?黩.这般情形下,你所谓的民力可曾保全?

若此渠成,到时渠水潺潺,润泽田野,仓廪实,百姓富,民力自然强盛,此乃养民之良策,岂是伤民之举?

你曾忧国库空虚,不堪此役之重负。

然李冰言此渠成,关中八百里秦川尽为天府,沃野千里,粮食满仓。

如此丰饶之景,岂不比诸君整日锱铢必较的‘节流’,更能开源强国?

此乃以一时之耗,铸万世之仓廪,目光短浅者,又何以谋国?

大秦东出,靠的是耕战一体,若无此渠稳固后方,何来源源不绝之兵、取之不尽之粮?”

嬴政的声音愈发激昂,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大秦未来的深远考量。

朝堂之上,群臣们听着嬴政这番慷慨陈词,有的暗自点头,眼中露出钦佩之色;有的则面露惭色,低头不语。

而官大夫胡毋敬咬了咬嘴唇,心中满是懊恼与不甘,眼神中闪过一丝挣扎,最终也只能无奈地垂下头,默认了这一局面,心中暗自感慨嬴政的眼光长远,非自己所能企及。

“至于......”

嬴政的目光扫视朝堂群臣,微微一顿,语气陡然加重:“至于疲秦之计?哼!寡人用才,唯才是举,不问出身。纵使郑国初有他意,然其才绝世,其策利秦,寡人便敢用。

寡人更信,此等伟业当前,凡有识之士,谁能抗拒名垂青史之诱惑?

且郑国之心,早已系于此渠!诸君以狭隘之心度国士之腹,乃徒增笑柄也。”

嬴政的每一句诘问,都重重敲在反对派的心头,让他们无地自容。

随后,嬴政也不再与他们多费唇舌,猛地一挥手,朗声道:“李冰之言,字字珠玑,道尽此渠之利。

寡人之意已决,此渠,非修不可。

此渠,便是寡人插在六国心口的一柄利剑,剑成之日,便是大秦东出,鲸吞天下之时!”

不想错过《大秦哀歌》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