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473章 传统智慧

官坊里去做些没技术含量的杂活。

汾水北岸码头边上,一家匈奴贵族开设的酒庐中。

十几个匈奴武士按刀而立,刘去卑戴金鹰头冠,右手握着短刀正仔细刮削左手指甲隙缝,目光凝视刮擦处,神情认真。

前去送拜帖的小贵族温声讲述,一些词汇不知道怎么用汉语描述,就会用匈奴语来说。

刘去卑听着他口中匈奴语接连皱眉,新一代的贵族明显汉学底蕴不足。

跟他们这些老一辈比起来实在是太差了,如果放任不管,以后会引发一些他不想看到的灾难。

对于现在命运的变化,刘去卑很是享受。

从响应汉室朝廷参与平定黄巾军开始,他就与前单于于夫罗逗留汉地,后来又卷入了群雄混战。

反复的左右横跳,刘去卑才保住命。

如果赵基苛刻一些,去年、今年出征关东,刘去卑必须作为匈奴义从的首脑随同出征。

可赵基放过了刘去卑,也没有强征单于呼厨泉、左贤王刘豹随征。

赵基选择亲自协调匈奴义从,这让刘去卑享受了安宁生活,但也失去了战争中强化控制义从骑士的机会。

相对于服从性更好的虎步军、郡国兵,匈奴义从军纪散漫,往往会坐地起价,提出各种利于他们的临时协议。

所以历代征募匈奴、诸羌、鲜卑、乌桓义从时,看似是中枢提议,交给边郡强势人物负责。

实际上这个强势人物往往只是个军事承包商,是二道贩子,征来的义从骑士依旧由原有的贵族充当首领。

所以义从骑士频繁跟随汉军作战,也不会被汉军影响,依旧维持着原有的生活状态,很难有大片归化的现象发生。

而赵基亲自管理各队匈奴义从,虽然赏赐也不算很丰富,可省去了中间两道盘剥,所以这种赏赐实打实落到匈奴义从身上后,能立刻改善对方的生活,并提升对方在部族中的话语权、地位。

虽然刘去卑很清楚赵基通过义从骑士持续强化对匈奴各部的控制力,可他又有什么办法?

没有赵基的话,他怎么可能跻身右贤王尊位?

作为前单于于夫罗的党羽,正常来说,他应该被呼厨泉、屠各匈奴一起打压,可能某天就非正常死亡了。

赵基谋夺匈奴贵族统治权的过程中,他这个右贤王反而是获益的。

但当赵基彻底夺取、获得匈奴部众的信赖和拥护后,他这样的贵族怎么办?

又不敢捣乱,只能督促晚辈积极学习汉学,未来也能出仕。

可匈奴人的生活习性注定了性格散漫,也唯有散漫的性格,才能适应、熬过那漫长又封闭的冬季。

就算是刘去卑,少年时求学于太学……准确来说是藩属质子去太学厮混是春秋以来的传统,这个传统或许还能沿着春秋再向上追溯几百、上千年。

总之,刘去卑这样的匈奴贵族子弟在太学时,也就学会了怎么与勋贵同学打交道,正经的汉话雅言没什么乐趣,反倒是俚语俏皮话一个比一个溜。

向天下各地的太学生学习他们的本地方言,再卖弄这些方言,这才是刘去卑太学生活时最大的乐趣。

而这种乐趣,在天下大乱时,也救了他的命。

而眼前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河东、龙城两处大学里,都是寒门子弟求学,这对匈奴贵族而言缺乏实际意义。

年轻的匈奴贵族跑到大学里,真不是去学习经义的,他们是去找朋友的。

而赵基的创业伙伴都是年轻人,这也就导致两处大学里没有像样的勋贵子弟。

没有勋贵同窗的大学,对匈奴贵族而言纯属浪费时间。

刘去卑暗暗思索着,感觉应该想办法推动这件事情。

太学里认识的同学,这关系可比正常结交的要牢固很多,堪称终身受益,能泽及子孙。

匈奴贵族的衰落已不可挽回,要么转型成为新朝勋贵,要么攀附勋贵。

也不是刘去卑多么的高瞻远瞩,而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就感觉现在就该怎么办,让一切回到一个他比较熟悉的轨道上。

最起码从太学混出来,厚脸皮留在汉地,当个小官吏真不难。

(本章完)

不想错过《虎贲郎》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