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的太监,不是别人,正是崇祯面前的红人,司礼监太监王承恩。
昭狱的人见王承恩来了,立刻明白了。这是要送卢象升上路呀。
卢象升见过王承恩。几个月前,崇祯皇帝召见卢象升,就是王承恩引领的。
他见王承恩来到昭狱,第一反应就是,皇上要对自已下手了。
毕竟清军自打九月入关,攻城掠地,所向披靡。
自已作为掌管各路勤王之师的总指挥,自然是难辞其咎。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无论是对文官,还是武将,取得成绩了,就是一番嘉奖、提拔。
出现失误,或者有人弹劾,那就是撤职、查办。
崇祯朝一共十七年,换了十八位内阁首辅和五十位内阁成员。
频繁地更换人员,直接导致政局不稳。
其他岗位的人员更是如此。
卢象升见到王承恩,问道:“王公公。是不是皇上让你传旨,让我上路呀?”
王承恩笑着说道:“卢大人。你想多了。前些日子皇上听信谗言,令卢大人蒙受不白之冤。今天是让咱家前来接你,进宫面圣的。”
进宫面圣?不是斩立诀呀。
这个反差,顿时令卢象升有些承受不住。
头一晕,险些倒地。
自已在战场上就没有洗漱过,进入昭狱后,变得更加邋遢了。
王承恩带着卢象升进宫后,先是安排其洗漱了一番后,沐浴更衣完毕。
这才令其面圣。
卢象升见到崇祯皇帝,行礼后,偷眼望去,皇上面神波澜不惊,看不出来是高兴,还是恼火。
不过十分憔悴,倒是看出来了。
也难怪,清军自九月入侵,已经在京城及其周边地区掳掠了三个月了。
各路前来勤王的军队倒不少,可是没有哪支军队敢与清军死磕的。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上。
孙传庭就曾向崇祯皇帝密奏,手下兵马对清军十分畏惧,不敢与之正面交锋,导致清军狂妄无忌。
崇祯皇帝看着面前的卢象升,问道:“听说你身负重伤,是从死人堆里逃出来的。现在伤势如何?”
卢象升回道:“启禀皇上。臣身上的伤不碍事。没能剿灭清军,是臣的责任,请皇上责罚。”
崇祯皇帝叹了口气,说道:“建斗。这几日朕看了前方战报。清军战斗力的确是强。同等兵力,咱们的军队根本就不是对方的对手。可是这么多的军队,只有你敢于正面迎敌。好样的。”
卢象升,字建斗。
皇上竟然这么称呼他,而且还夸他好样的。
这令卢象升兴奋不已。激动地说不出话来。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建斗。眼下清军势头越来越盛。朕认为还得由你来指挥各路人马。你打算怎么干?”
见崇祯皇帝问起自已,卢象升忙回道:“皇上。清军战斗力强,这是他们的优势。咱们的战斗力虽然赶不上他们,但是咱们人数多,对地形比较熟悉,只要能够调度得当,指挥有方,还是能够将清军赶走的。”
卢象升没有把话说满,而是留了一个活口,赶走。
接下来,他就把自已的作战计划向崇祯皇帝做了介绍。
清军的作战意图十分明显,那就是兵分几路,对各州县进行烧杀抢掠。不求占地盘,只求人财物。
如果明军集中大部队进行清剿,清军就会汇集军队,与已方战斗。
如果清军包围城池,久攻不下。已方派兵增援,他们就会进行围点打援。
针对这种情况,已方就应该组织一支主力部队与之相抗衡,其余部队配合主力部队,对其进行侵扰、偷袭,令其疲于奔命,最后抓住时机,与之进行决战。争取一战击溃清军。
崇祯皇帝听完,点了点头,说道:“建斗既然早已有计划,足以说明你是一直在研究如何与清军作战的。朕倍感欣慰。”
“为皇上分忧,那是臣的本分。”
“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
卢象升想了想,说道:“皇上。对于清军,臣认为应该速战速决。拖得越久,对咱们越不利。清军的优势在于骑兵。我方仅有辽东铁骑可以与之相抗衡。怎奈兵力太少。臣考虑再三,觉得可以利用火器、战车等,弥补我军骑兵不行的被动局面。现如今军队的火器不太行,能否令下面建造一批自生火铳和战车,这会增加咱们得胜算。”
卢象升之所以用询问的口气,那是因为他知道朝廷缺钱,连军饷都发不出来,哪里还有多余的钱造枪。
他说的自生火铳,其实就是燧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