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清军出关。
历史上的“戊寅之变”,宣告结束。
此次清军入关,明朝这方可以说是损失惨重。
北直隶、山东,被清军蹂躏了一遍。
吴阿衡、卢象升、孙承宗等战死,德王朱由枢被活捉。
清军缴获人畜四十六万,获得黄金四千两、白银九十七万余两。
可以说,大明朝既输了里子,又输了面子。
如果不是卢象升重生,力挽狂澜,将清军击退。
那么上边就是历史事实。
可以说,卢象升将损失降低到了最低点。
卢象升在回京城的途中,却收到了令他十分恼火的消息。
有人弹劾他,克扣士兵军饷,导致士兵不能按时发饷。
欠饷一事,那是朝廷没有及时拨付,卢象升岂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有人弹劾他,与清军有勾结,故意放走了清军。
如果自已真的这么做了,哪还有济南防守战的成功。这些日子,不间断地攻打清军,难道是在演戏?
还有人弹劾他,收受贿赂、作威作福。
这一点倒是有的。
德王送给他钱,还送了一个侍妾,那是表达对自已的感谢。自已也是十分无奈。
现在用钱的地方很多,自已也不是装入自已的口袋。那都是用在了公事上。
所以,也能解释得通。
这帮人这么做,背后绝对有人指使,不得不防呀。
回到京城。
卢象升直接入宫觐见崇祯皇帝。
此次除了内阁诸位大臣,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等人也都在场。
崇祯皇帝首先表扬了大家。
尤其是卢象升。
毕竟在此次抵抗清军的行动中,卢象升是最出彩的一个。
这是事实。
谁也无法泯灭。
不过卢象升知道,好话说完了,那些弹劾的事情,还是得说出来。
果不其然。高起潜首先发难,他说道:“卢大人的确是立了头功。可喜可贺。不过现在有些人在弹劾卢大人,所说的事情,我是不相信的。但是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了,总得把事情说清楚,解释明白吧。”
卢象升看了看他,没有说话。
杨嗣昌附和道:“高公公说得没错。对也好,错也罢。卢大人总得解释一下吧。”
卢象升微微一笑,问道:“刚才高公公说,不相信。不知道杨大人相不相信他们的话?”
杨嗣昌没有想到卢象升会反问自已,愣了一下,好在他反应很快,说道:“本官自然是不相信的。不过这么多人弹劾你,你总得自辩吧。”
卢象升依旧没有说话。
薛国观刚要发言,内阁首辅刘宇亮咳嗽了一声,说道:“诸位。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卢大人虽然身上有些小毛病,但是与他的功劳相比,根本算不上什么。我们不要再在此事上纠结了。那些人弹劾,就让他们弹劾好了。只要皇上相信卢大人。我们大家相信卢大人,就可以了。”
卢象升立了这么大的功劳。
杨嗣昌等人还要对付卢象升。
刘宇亮自然是要站在卢象升这一边的。
薛国观和杨嗣昌排挤刘宇亮。
刘宇亮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敌人的敌人,那就是朋友。
刘宇亮自然要站在卢象升这方说话了。
薛国观见刘宇亮站了出来,就说道:“首辅大人。公是公,过是过。功过岂能相抵。如果可以这么做的话。那些开国元勋,还有那些对国有功的大臣们,就不会被先皇处罚了。此事十分简单,就是卢大人把事情说清楚,就可以了。”
解释,当然是一个办法。
不过卢象升并不想解释。
因为无论是高起潜,还是杨嗣昌、薛国观,都与自已不对付。
他们拼命让自已解释,明显留着后手,准备对付自已。
卢象升继续说道:“诸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公是公,过是过。的确如此。我还是那句话,在场的诸位大人,谁怀疑我,认为弹劾的奏折说得有道理,不妨站出来说一下。说哪一件事,我解释哪一件事,如何?哪位大人说说呀。”
除了这几位与卢象升不对付的人。谁愿意掺和这件事情。
薛国观、杨嗣昌、高起潜都已经表了态。他们如果再出面的话,那就有些太明显了。
谁都不说话。
场面就有些尴尬了。
程国祥有些看不下去了,说道:“卢大人的功劳,大家有目共睹。主动与清军作战的,有几人呀。更不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