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召见卢象升,卢象升并不感到意外。
叛军如期剿灭,自已这个九省督师也算是完成了使命。
卢象升原以为,会在一段时间以后。
毕竟叛军虽然剿灭了,但是战后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崇祯皇帝会这么快让自已进京。
既然皇帝召见,自已自然要进京的。
他只带了小玉、陈赢以及五十名贴身侍卫。
京城接到卢象升的奏折,可以说非常震惊。
尤其是薛国观、谢升等人,本打算借此事将他扳倒,没想到却让他成功了。
崇祯皇帝是非常高兴的。
接到卢象升八百里加急的折子,得知卢象升将李自成这股叛军剿灭。
他对卢象升的信任又增加了几分。
崇祯皇帝本就是一个励精图治之人。
对于卢象升这种文武双全,能为其分忧的臣子,除了倍感欣慰,就是打算为卢象升封爵。
明朝有个不成文的规定,除了宗室和外戚外,有战功者方能封爵。
而文官封爵更加困难。
《大明律》明确规定,文官除非有重大功勋,否则不得封侯。
明朝从开国到后期,逐渐形成了“一大功”和“累小功”两种封爵模式。
崇祯觉得,卢象升从崇祯六年开始到现在,立了不少战功。尤其是最近这段时间,赶走清军,将张献忠、李自成这两股最大的叛军剿灭。
符合封爵的条件。
因此,他召集内阁辅臣和六部尚书前来商讨此事。
大家也都知道卢象升如期剿灭了叛军。
有羡慕的,有嫉妒的,有称赞的。
总之,大家反应不一。
听说崇祯皇帝要给卢象升封爵。顿时都没来由地提出反对。
有把《大明律》搬出来的。
有把前朝的例子拿出来的。
有把太祖、成祖时期封爵人员抬出来,与卢象升作比较的。
客观的说,自嘉靖朝以来,极少有人封爵。哪怕是伯爵。
崇祯皇帝没有想到,自已的这个打算,会受到大家的反对。
崇祯皇帝听完,说道:“卢象升屡立战功。总得给他点奖赏吧。他现在是九省督师。难道还要再给他增加几个省不成?”
谢升建议道:“皇上。微臣认为,奖赏是要奖赏的。但是不能封爵。不如给他加“少保”衔。”
明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发生后,于谦组织了京城保卫战。打跑了也先率领的瓦剌大军。
战后,朝廷特封他为“少保”。所以世人都称呼于谦为“于少保”。
谢升的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附和。
崇祯皇帝也只能是遵从大家的想法。加封卢象升为“少保”。
张四知上前说道:“皇上。各位大人。现如今张献忠、李自成这两股最大的叛军已经被剿灭。现在仅剩下小股叛军,各省就能自行剿灭。卢象升的九省督师是不是可以裁撤了。”
不封爵,那就不封爵吧。
封爵的确很难。
可是卢象升刚刚剿灭叛军,你就马上将九省督师裁撤。
这是不是有卸磨杀驴之嫌呀。
傅宗龙第一个反对,他说道:“皇上。当初设立督师,的确是为了剿灭叛军。
但卢大人现在在各省整顿卫所。颇有成效。
兵部刚刚接到河南都司的题本,河南府的屯田获得了大丰收。
不仅能够满足当地卫所的口粮、军饷,还略有盈余。其他各府或有盈余,或有短缺。
由于秋收尚未全部完成,具体数据还在统计当中。不过明显要好于往年。”
这个消息相当炸裂。
这意味着什么。在场的众人自然心知肚明。
户部每年拨付的军饷,逐年增长。尤其是辽东方面,更是个无底洞。
增加了“辽饷”、“剿饷”和“练饷”,也无法满足。
崇祯皇帝不得不从内库出钱贴补。
礼部尚书林欲楫,秉性刚直。
杨嗣昌提出增加兵饷之议时,林欲楫就极力反对。
听了傅宗龙的话,当即说道:“既然卢督师能够让军队自给自足。微臣认为应当让他继续干下去。”
谢升反驳道:“卢大人的六项措施。微臣也听说了。的确是好办法。河南的秋收,也证明这六项措施是正确的。既然已经在各省铺开,那就由各省都司全权负责。由各道御史负责监督,就可以了。”
张四知也附和道:“卢大人从去年到现在,南征北战,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