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成功将洪承畴、祖大乐从盛京解救出来。率领大军返程。
在路上,卢象升得到消息。这几日,塔山、杏山和松山相继收复。
仅剩下锦州,还在攻打,尚未收复。
卢象升在经过双台子河时,命张汝荐率领五千兵马驻守平阳桥堡,白安率领五千人驻守西平堡。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互为犄角,阻击前来增援锦州的清军,以及从锦州逃回来的清军。
为了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卢象升为他们配备了充足的粮食和武器装备。
卢象升率领剩余兵马,前往锦州。
按照原先计划,此时傅宗龙、曹变蛟等人本应该拿下锦州城。
可是,直到现在,却依然没有拿下。
显然,驻守锦州城的多尔衮,绝对是一个实力派。
当卢象升赶到锦州城外的大营后,傅宗龙、曹变蛟等人出营迎接。
寒暄了几句。卢象升就在众人的簇拥下,进了大营。
卢象升特意让洪承畴和祖大乐也参加了军事会议。
目的,就是希望二人能够提提建议。毕竟前期参与了辽东战事。要比在场的各位,熟悉当地。
傅宗龙说道:“卢少保。锦州城内的清军十分顽强。有几次我们都攻上去了。却被他们又打了下来。这个多尔衮,的确是一名悍将。”
曹变蛟则说道:“据我所知,祖大寿并没有去盛京。而是留在了锦州。他在这里,应该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如果不杀了他,我决不罢休。”
卢象升始终看不明白祖大寿。这可是他第二次投降满清了。
原以为,祖大寿一同被带到盛京了。
没有想到仍然留在了锦州。
卢象升没有猜错的话,定然是多尔衮留下了祖大寿。希望他能够协助守城。
曹变蛟的话,很有道理。
卢象升又了解了这几日的攻城情况。并且针对现在的情况,准备将自已带来的军队,明日投入到攻城战中。
旁边的洪承畴建议道:“卢少保。能否让我和祖大乐给城里的祖大寿写封信。劝劝他。如果他能够协助咱们。完全可以里应外合,拿下锦州城。”
曹变蛟冷笑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是祖大寿第二次投降了吧。洪大人,你觉得他能回头吗?”
祖大乐听了,就不高兴了。解释道:“也许他有他的苦衷。只是虚与委蛇。并不是真的投降,而是诈降。”
曹变蛟问道:“那将军你为什么不诈降呀?”
祖大乐冷冷地说道:“他是他,我是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做法。”
祖大寿和祖大乐是堂兄弟关系。两个人关系一般。但是曹变蛟这么说祖大寿,他还是出头为祖大寿说了几句话。
卢象升知道,曹变蛟和祖大乐都是暴脾气。生怕他们打起来。
赶忙说道“洪大人所言极是。无论是否成功,试试总是可以的吧。那就烦请二位写封信吧。”
很快,就有人将笔墨纸砚呈了上来。
洪承畴略微思索,就提笔开始写信。
他是进士出身。写封信那是太容易了。祖大乐则是武将出身。简单说了几句话,由洪承畴代劳,写在了信上。
洪承畴写完信,就递给了卢象升。
卢象升接过来一看,连连点头,不住地夸赞。
他当即将此信交给了陈赢,让他安排人送给锦州城内的祖大寿。
锦州城内,多尔衮与众人正在研究守城事宜。祖大寿也参与其中。
正如卢象升所料,祖大寿投降后,正常应该退出锦州,前往盛京。但是被多尔衮拦住了。
因为,对锦州城的熟悉程度,没有人比祖大寿强。
留下祖大寿,可以更好的守城。
尤其是听说卢象升率领大军前来辽东。仅用两天就拿下了宁远。
多尔衮更认为,自已的这个决定是多么的英明。
塔山、杏山和松山,虽然是明军在辽东的据点,但是和宁远、锦州等地相比,还是差了点火候。
多尔衮见明军来势汹汹,就有撤回去的想法。怎奈皇太极反对。要求他务必守住锦州城。
清军耗费了这么多,好不容易拿下的锦州城,说不要就不要了。
这几日,明军攻城一日比一日猛烈。守城的清军渐渐有些抵挡不住了。
如果不是塔山、杏山、松山等地的部队逃到锦州城。
仅凭锦州城的这些人,早就被攻破城池了。
多尔衮看了看旁边的祖大寿,问道:“祖将军。依你之见,现如今应如何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