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33章 卢象升找的帮手

卢象升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八品冶铁所大使,就敢驳了自已的面子。

他的第一反应,就是带兵前往江西,当面与这个毛宗知讲讲道理。

自已既然能够与藩王、与大臣们讲道理。自然也可以与这个冶铁所大使讲讲道理。

卢象升手头有很多事情要处理。他就让陈赢准备好人马。

不用太多,五百人即可。

三日后,出发前往江西。

现如今已经是崇祯十四年四月。

浙江的早稻和中稻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种植。

这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粮食的产量,直接影响到卫所士兵的生存。

即便是不打仗。也得确保卫所士兵日常的粮食供应。

卢象升一贯的原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明朝设立的屯田制度可以说,有利也有弊。

有利的一面就是,军队自已种田,自已养活自已,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不过后期屯田遭到了各方势力的侵占。使得屯田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

比如洪武年间,屯田的收入可以达到四五百石,但是到了宣德年间,仅能达到二百三十万石。少了一半。这就说明出现了问题。

另外,明朝的军户制度弊端很大。拥有军籍的人员,世世代代都得从军。父死子替,世代沿袭。明朝中后期,一些军户纷纷逃离,世兵制遭到破坏。

大明不得不开始实行募兵。

卢象升认为,屯田制度还得坚持。毕竟能减轻百姓负担。至于军户制度,的确弊端很大。还是以募兵为主。

只要军饷可观,按时发放,相信有志青年还是愿意参军的。

卢象升自打上任保定总督,就对屯田一事,非常重视。

除了将被侵占的屯田收回之外,他还重点研制了杂交水稻等高产作物,以及红薯、土豆等耐旱、产量高的作物。

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军队的粮食能够自给自足。

这次在浙江,除了收回屯田,种植高产作物两件事外,

卢象升借此机会,又收回了一些被侵占的农田。

有些找到了原主,可以按照原来的地价回购回去。

有一些年代久远,根本找不到原主的农田。

卢象升就命周震进行收购。

卢象升现在有了一个新思路。那就是为了遏制勋贵、豪绅的土地兼并。他自已出面收购土地。并且以现代公司的模式收购、运营。

虽然也是土地兼并,但是卢象升这种方式,与那些地主豪绅不同。

这些土地只是属于公司。日常还得由农民进行种植。除了缴纳田赋外,地租仅为地主地租的两到三成。

这样既能遏制地主豪绅的土地兼并,也能让农民有地可种,还能让国家收到赋税。

当然了,除了以上三个好处外,剩余的粮食,在灾荒年进行赈灾,在军粮短缺时,可以保证军粮供应。

像如今,卢象升改变不了大明的分配体制,只能是用自已的手段,进行一些改变了。

吕维祺按照卢象升的指示,安排周震前来江南处理此事。

仅靠周震是远远不够的。

卢象升又为他找了几个帮手。都是郁郁不得志,被迫致仕回乡的人才。

头一位名叫许誉卿。为人刚直不阿。天启年间就上书说魏忠贤大逆不道,并且上书营救赵南星、高攀龙等人。被撤职返乡。

崇祯皇帝即位后,启用为兵科给事中。又因为主张罢免阉党余孽房壮丽、杨维垣等人,被薛国观污蔑,再次致仕。

崇祯七年,又起任工科都给事中。弹劾内阁温体仁、王应熊等人,因谢升污蔑,被勒令致仕。

他是松江府华亭县人士。人就在江南。

其他三位分别是胡良机、倪元璐,以及姜日广。

胡良机是江西人。因太监王坤弹劾,被罢免。倪元璐是天启二年的进士。与卢象升是同年。崇祯八年,因被控“妾冒妻封”而被罢官,闲居在家乡绍兴。

姜日广则是因事定罪,贬为南京太常卿。以病为由,致仕回乡。要知道,姜日广可是与史可法、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

这四个人都在江南。又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待在家里实在是太浪费了。

卢象升将自已的这个打算,和盘托出,写了四封亲笔信,安排人送到他们的住处。

令卢象升非常高兴的是,胡良机等人看了卢象升的亲笔信,都欣然答应了。

除了胡良机和姜日广远在江西外,赶到杭州,尚需时日。倪元璐在浙江绍兴,许誉卿

不想错过《大明:卢象升力挽狂澜》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