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的煮盐的工人,名叫灶丁。
告示下发下去了。清查灶丁一事,也陆续开展起来。
卢象升的策略非常正确。
灶丁之间互相猜忌,生怕自已不去自首,被身边人举报。
举报可是有奖励的。
一个盐场,无论是举报,还是自首,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会形成羊群效应。
至于灶丁人数,无论是核查,还是招募,就简单多了。
卢象升对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四个分司、四个批验所、三十五个盐场都安排了人员。
按理说,卢象升应该带队去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进行整顿。
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仅安排了三十人前去监督。具体整顿工作全权交给了祖志发。
这么做,其实是给祖志发一个机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作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的都转运使,一点问题都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岳维忠对浙江进行暗查。就发现了祖志发的一些问题。不过问题都不大。
所以,卢象升就决定给祖志发一个机会。
至于他能不能理解自已的良苦用心。能不能痛改前非。那就要看他的表现了。
对于那四个分司,也是这么处理的。
在卢象升看来,重点的整顿方向,应该是盐场。
因为,盐场的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食盐的产量。
倪元璐、庄鳌献等人都被卢象升派到各地了。
而他则前往杭州的仁和盐场,亲自进行整顿。
卢象升来之前,已经抽调杭州左卫的士兵,以及杭州府衙的人员前来清查灶丁。
卢象升带着陈赢等侍卫来到仁和盐场时,人员已经清查完毕。
由于仁和盐场在杭州府,是最早张贴告示的。现如今最后期限已经到了。
自首者、举报者,可以说,大有人在。甚至出现了相互举报的情况发生。
卢象升听了也是哭笑不得。
陈赢问道:“大人。这种你举报我,我举报你,互相举报的情况,如何处理?”
卢象升也头一次遇到这种情况。好在他头脑灵活,说道:“既然是这样。那就该奖励的奖励,该处罚的处罚。”
既是举报人,又是被举报人。那就各算各的。
比方说,张三举报的李四。那么作为举报者,张三就应该得到他应得的举报奖励。
李四又举报了张三。这个时候,张三作为被举报者,该怎么处罚,就怎么处罚。
这也体现了奖罚分明的原则。
杭州府这边的盐场整顿情况,不胫而走。很快就传到了其他盐场。
其他盐场的灶丁吸取了经验教训。在规定期限内,抓紧自首。否则如果让别人举报了。即便是自已也举报了别人,也是得不偿失。
这使得其他盐场,十分轻松,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整顿。
这倒是卢象升没有想到的。
仁和盐场人员核查清楚了。
该奖励的,奖励。该惩罚的,惩罚。对于缺失人员,进行招募补充。
为了提高士气,卢象升不仅现场承诺,每个月会按时发放工钱。还为大家补发了两个月的工钱。
对于拖欠的工钱,如告示上所说,年底前补齐。
仁和盐场基本欠发六个月的工钱。
卢象升已经补了两个月,尚有四个月的工钱拖欠。
对于仁和盐场来说,年底前补齐,问题不大。
仁和盐场的灶丁为卢象升现场讲解了煮盐的工艺流程。
不得不说,这个工作十分辛苦。
卢象升对盐场有个更深的了解。
对于盐场提出的设备老化等问题,卢象升明确表示,会抓紧为盐场添置新设备的。
当然了。福建地区已经全面普及的“晒盐法”,卢象升认为,有必要进行推广。
这样就能扩大产量。
但是仁和盐场的灶丁说出了为什么没有普及“晒盐法”的原因。
原来,晒盐要求很高。如果晒不好的话,极容易出现中毒的情况。杂质也非常多。
另外,晒盐需要大量的滩涂或者土地。对天气也有要求。潮湿多雨地区,就不能保证阳光充足。
卢象升对于这些专业人士的介绍,还是十分认可的。
他虽然能力很强,但也不能什么事情都那么厉害。
卢象升一致认为,专业的事情,一定要专业的人来做。
如此看来。晒盐法并不是增加产量的有效途径。
只能增加人员,增加煮盐设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