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将这二十万引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划分到了各个盐场。
吕维祺、庄鳌献等人就在各个盐场。正好可以协助兑换。
整顿盐场一事,进入新阶段。从整顿盐场人员转向清理积压的盐引。
福建按察使司检校李世祺和福建布政使司都事赵东曦终于到达杭州,向卢象升报告。
李世祺是天启二年进士,与卢象升同年,自然不用说了。赵东曦的情况,倪元璐早已向卢象升做了介绍。
能够让倪元璐认可的人,那可都是有本事的人。当然了也十分有个性。
令卢象升感到惊喜的是,跟随二人而来的,竟然有两万引食盐。
原来,洪承畴被卢象升派到福建进行整顿。他得知卢象升因盐引积压一事犯愁后,就找到福建巡抚萧奕辅,希望能从福建调一批食盐支援浙江。
其实,福建地区也存在积压盐引,无法兑现的问题。数量也不少。
这是一个通病。整个大明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
福建巡抚萧奕辅听洪承畴这么一说,当即同意从福建调盐支援浙江。
经过一番统筹,最终确定,最多能调集两万引。
调李世祺和赵东曦去浙江,萧奕辅也没有意见。于是人和盐就来到了杭州。
卢象升对二人说道:“真是及时雨呀。现在正忙着清理积压的盐引,二位及时赶到。还带来了两万引食盐。太好了。”
李世祺说道:“巨鹿伯。这可都是萧大人从福建各盐场硬挤出来的。要说感谢,那也得感谢萧大人和洪大人。”
“你们也是有功之臣。”
接下来,卢象升就将现如今的进展,以及今后的打算向二人做了介绍。
赵东曦说道:“巨鹿伯。之所以积压了这么多的盐引。超发是主因。卑职认为,应该杜绝超发。此事还得向朝廷提出来。”
李世祺解释道:“折色法下,朝廷为了多收钱,就加大了盐引的发放。这么做,严重背离了盐场的产量。”
赵东曦附和道:“不错。据我所知,开中法时期就这么干。”
卢象升点了点头,说道:“这件事还真得向朝廷反应。不然增加多少产量,也无济于事。”
李世祺说道:“清理这些盐引,所放出去的食盐,已经足够市面上使用了。现在要将这些盐引逐步消化,完全可以暂时不发盐引。”
赵东曦笑着说道:“不发盐引,朝廷如何收税呀?这岂不是让朝廷减少收入。”
卢象升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朝廷超发盐引,源于增加收入。
至于花钱拿到盐引的商人,能不能按时拿到食盐,朝廷并不关心。
甚至明知道盐引出现积压,并且无法按时兑换,依旧是继续发放盐引。
对此,卢象升也是无法解决的。即便是向朝廷禀报此事,甚至建议,鉴于目前盐引超发,暂时不宜继续发放盐引。
朝廷也不会同意的。因为,每年朝廷都已经计划好了这笔钱用在哪里。
你现在不让他们收这笔钱了。这个资金缺口怎么办。
卢象升决定,还是让市场来办吧。
李世祺又说道:“巨鹿伯。咱们这么大规模地兑现盐引,势必会使市面上的食盐大幅增加。这极容易让食盐的价格下滑呀。”
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降。供不应求,才会令价格上扬。
想不到,李世祺竟然能够看到这一点。卢象升笑着说道:“这也是没有办法。这些商人都已经急眼了。府门就被他们堵了两次了。一个个都想尽早拿到食盐。眼下咱们也顾不上这些了。还是按照既定计划,一批接着一批兑现吧。”
接下来,卢象升就给二人分配了任务。李世祺负责统筹调度各盐场的生产数量,以及西北地区食盐的运达时间和数量,从而制定每批次的兑现量。
赵东曦则负责接替倪元璐。因为倪元璐还在筹建南方海外贸易公司。这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卢象升还交给赵东曦一项任务,那就是密切监督市面上的实验价格。
在卢象升看来,商人们是花五两六钱,甚至六两,购买的盐引。
当他们到盐场拿到食盐,向指定区域贩卖食盐时,价格必然要高于购买价格。
只有这样,才能赚钱。否则就得赔钱。
比如,一小引食盐是二百斤。花了六两。也就是三十文一斤。
商人贩卖食盐的价格一定要高于三十文。
越是动荡的年代,动荡的地区,食盐的价格就会飙升。
一般情况下,也就是四十文左右。动荡时期,灾荒年则可能飙升至七八十文一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