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象升对于朝廷任命陈新甲为蓟辽总督,是不赞同的。
因为他的能力和水平在傅宗龙之下。
傅宗龙都没能挽回辽东局势。陈新甲更不行。
不过,朝廷的任命不能更改。也不是卢象升能够推翻的。
眼下,卢象升需要做的是,以海运为辽东运送漕粮。
这是朝廷的命令。
卢象升不敢怠慢。
他经过研究,从浙江调拨八万石,福建调拨六万石,南直隶调拨六万石。
福建、浙江的船队,满载着粮食,先后到达了南直隶苏州府的海域。
南直隶这边的粮草也已调集完毕。
卢象升亲自到码头,为他们送行。
施琅和刘文秀亲自押运。
卢象升叮嘱道:“施琅、文秀。这第一次通过海运向辽东运粮,意义重大。你们要小心谨慎,切不可掉以轻心。”
施琅大咧咧地说道:“巨鹿伯大可放心。这条线路没有太多风浪。我们沿着沿海北上。如果真有什么大风浪的话,提前进港,躲一躲就是了。”
刘文秀则说道:“倭寇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北方的海上还算太平。以现在船上的力量,足以应对来自外部的危险。”
对于二人的能力,卢象升没有怀疑。他唯一担心的就是来自海上的狂风暴雨。
大明之所以放弃了海运,其实主要就是担心天灾。
因为遇到狂风暴雨,整船的粮食都将葬送于海底。损失极大。
好在施琅、刘文秀等人往返于日本,做海上贸易,经验丰富,足以应对各种情况。
所以,卢象升此次安排施琅、刘文秀负责押运粮食奔赴辽东。
满载着粮食的船队,缓缓驶离码头,向北进发。
崇祯十五年二月,第一批海运粮食,运往辽东。
江南地区,兴修水利一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进展速度远超预期。
那些河道中的淤泥都被清理了出来。
这可是个好东西。
有的被运往农田,增加土壤中的肥料。
有的则被晾干,用于修堤。
总之,废物利用。化废物为宝物。
京杭大运河,北起京城,南到杭州。
其实,杭州在往南,还有一段运河。这也在此次修缮范围之内。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施工,苏州至镇江这段运河,率先完成。
卢象升亲自坐船从杭州北上,前往镇江。
沿途的景象可以说是焕然一新。
河道内的淤泥全部被清理完毕。堤坝修缮得整整齐齐,非常坚固。
运河中的水位也被调高了许多。
南来北往的船只,各走各的道。
大家再也不必为了争抢水路而打架了。
船只航行速度大增。这就提高了船只航行效率。缩短了航行时间,也就意味着利润的增加。
卢象升认为自已做了一件大好事,一件足以改变京杭大运河历史的大事件。
他的心情非常好。站在船头看着沿途的美景,如沐春风。
不过他的心情,很快就变得不好。
因为,卢象升等人来到了浒墅关。
这里的小吏依旧是让他们交钱。
哪怕已经向他们解释,自已的船并没有拉货物,小吏依旧是让他们交钱。
不交钱绝对不会让他们通过的。
运河修缮得再好。这伙人的胡作非为,也严重影响到了南北贸易。
卢象升在年前被小吏勒索了五十两时,还没有将此事当回事。
现在他终于意识到,必须整顿这些钞关了。
运河的“硬件设施”更新完毕后,官府的管理、商家的服务等“配套软件”也必须跟上去。
卢象升命人交了钱,交了整整三十两银子。拿到了小吏开具的凭据。
凤阳巡抚朱大典负责长江以北扬州府、淮安府这段运河的修缮。
过了淮安府,运河就进入山东了。
朱大典负责的这段运河。虽然没有卢象升负责的那段效率高。但是也完成了百分之七十多。
卢象升在高邮见到了朱大典。
看着官服上沾着很多泥,官靴上满是泥土的朱大典,卢象升笑着说道:“朱大人亲力亲为,是我辈学习之楷模呀。”
朱大典回道:“巨鹿伯。要说学习。那得向您学习。您不知道,老百姓对您可是赞不绝口。您这个大动作,绝对是大明之幸。”
卢象升说道:“修缮运河,看似艰难,其实还是简单的。最难搞的是人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