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这边再起波澜。
卢象升远在辽东前线,也听到了。
你就说,这件事传播得多快,多远吧。
这件事情,自然影响到了卢象升的心境。
始作俑者,已经无从查起。
满清。反对自已的官员、勋贵、外戚等。都是有可能的。
一些人平时不发声。
待有人第一个站出来,就会随风飘荡。典型的墙头草。
好在崇祯皇帝知道,辽东战局已经进入到了关键时期。这个时候,换人是不可能的了。
如何防止卢象升自立为王,只能是提早防范。
为此,崇祯皇帝与内阁经过一番商议。
决定任命范志完为辽东巡抚,马科为辽东总兵。
这两个人与卢象升没有瓜葛。再加上杨御蕃。他们三人绝对能够对卢象升形成牵制。
当然了。这么做得有个由头。那就是卢象升在前线作战十分辛苦。朝廷安排这二人奔赴辽东,也是为了减轻卢象升的压力,做好后勤工作。
这个理由实在是太充分了。
卢象升的部队已经推进到了辽阳。身后的辽东地盘的确需要有人打理。
安顿百姓、城池的修缮、土地的耕种,等等。都得有人处理吧。
除此之外,朝廷特命监军杨嗣昌进驻辽阳城。为明军的作战,提供保障。
又从京营抽到了一万人马,从山西抽到了一万人马,增援辽东。这两万人马不参与前线战斗,负责镇守夺回来的后方的城池。由范志完全权负责。
这顿操作,谁还看不明白吗?
卢象升身边的几个人就有些不满。
陈赢说道:“大人。你在前方浴血奋战。朝廷那边却还怀疑你。这太让人心寒了。”
白安附和道:“是呀。大人取得如此成就。朝中仅是赞誉,并没有实质性地封赏。现在又来这一出。”
朱尚义没好气地说道:“大人。您真得好好考虑考虑。千万别弄个韩信的下场。”
王钦赶忙说道:“乌鸦嘴。咱们大人如此忠心。朝中又没有出现吕后。怎么可能是韩信的下场呢。”
卢象升说道:“都别说了。越说越不像话。皇上也好,大臣们也罢。有这个想法,也是正常。我本人无愧于大明、无愧于皇上,就可以了。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他们这么做,也是一种常规操作。我们正常做我们的事情就是了。”
这一番话,让大家稍微平复了下来。
不过,大家心里还是有些不平。
当事人卢象升自然也有些心存不满。自已殚精竭虑,将辽东的局面挽回,竟然还要遭受大家的猜忌。
不过站在崇祯皇帝的角度,这还是能够理解的。
有哪个皇帝会不担心手下人造反的。
防,那是必须防的。
可以说,这是帝王的必修课。
朝廷派人、派兵前来相助。对自已还是有好处的。
起码,卢象升就不必研究后方的诸多事情了。一心一意研究前线的战事就可以了。
占领辽阳后,洪承畴等人的想法是,继续北上,将盛京拿下,满清就得退回老家去。
但是卢象升却有着不同的想法。
因为在辽西,清军的精锐都在那里。尤其是海州卫城迟迟攻不下来。贸然攻打盛京,万一清军精锐反攻辽阳,自已又迟迟拿不下盛京,极容易陷入被动状态。
为此,卢象升决定还是先解决了辽西,再北上攻打盛京。
卢象升的策略是,留下两万人马,由祖大寿、祖大乐镇守辽阳。其余人马全部赶往海州卫城。
第一步先攻下海州卫城。然后就是歼灭清军精锐部队。
张翼的人马,被卢象升派往盛京方面打探消息去了。
岳维忠则被派往辽西。
杨御蕃等人迟迟没能拿下海州卫城,也是懊恼不已。
当他们听说,卢象升率军赶来,急忙出了营寨迎接。
杨御蕃见到卢象升,当即请罪,说道:“巨鹿伯。我没有拿下海州卫城,请巨鹿伯责罚。”
卢象升说道:“我也没有想到这个海州卫城这么难攻下。责任不在你们。你们的攻城计划我也看了,没有问题。接下来,咱们共同研究,争取早日拿下海州卫城。”
说完,卢象升就在杨御蕃等人的簇拥下,进了明军大营。
杨御蕃不是卢象升的人。他是朝廷的人。这一点大家都是心照不宣的。
当初卢象升来到山东,打算在海上开辟辽东第二战场。
这个杨御蕃就坚持要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