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
宣府总兵李辅明、大同总兵姜瓖、山西总兵许定国、蓟州总兵薛敏忠也都陆续来到了辽阳,向卢象升报到。
虽然换了一批人。卢象升对拿下盛京依旧是信心十足。
此时,已经是崇祯十五年十月。
冬天已经到了。但还不是辽东最冷的时候。
因此,攻打盛京必须抓紧。否则进入寒冬腊月。攻城战将异常艰难。
现如今在辽东的军队有从各地抽调来的卫所。来自河南的河南卫、宣武卫;来自山东的青州左卫、济南卫、鳌山卫、大嵩卫、威海卫、莱州卫;
来自北直隶的真定卫、河间卫;来自南直隶的大河卫、淮安卫;
来自浙江的杭州左卫、海宁卫、来自福建的福州左卫、福州右卫;
来自江西的赣州卫、袁州卫;来自山西的太原左卫、太原右卫;
来自陕西的西安前卫、西安后卫;来自湖广的黄州卫、武昌卫;
京营先后派来的两批军队,共计三万人马,卢象升的一万标兵部队,吴三桂掌握的两万辽东兵马。
足足有十七万人马。
这还不包括卢象升命人在辽东陆续招募的新兵。
这段时间,卢象升一直在研究攻打盛京的作战计划。
李辅明、姜瓖等人来到辽阳后,又与这四总兵商议了一番。
最终制定了详尽的作战计划。
由于辽东的重要地域还得派兵把守。
此次攻打盛京,计划调遣十万人。另外安排两个卫负责在盛京外围阻击满清的援兵。
对于先锋一职。大同总兵蒋瓖主动请缨。其他人见蒋瓖想担任,也就没有人和他争了。
曹变蛟、李定国、刘文秀等卢象升的嫡系,那更没有说什么。
于是,卢象升安排大同总兵姜瓖率领宣武卫、济南卫和青州左卫作为先锋部队,率先开拔。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大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确保能够顺利到达盛京。
待到达盛京后,李辅明、姜瓖、许定国和薛敏忠各率领两万人马,分别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攻打盛京城。
杨御蕃率领两个卫负责在盛京外围阻击满清援军。
至于辽东巡抚范志完、辽东总兵马科则留在辽阳,负责后勤工作。
卢象升学乖了。朝廷不是担心他拥兵自重嘛。
那就让朝廷派来的这些值得信任的总兵去建功立业吧。
蒋瓖那急不可耐的样子,令卢象升十分反感。
要知道,历史上的姜瓖就是一个墙头草。他身为大同总兵。李自成攻克太原后,他就投降了李自成。
满清入关后,他又投降了满清。
后期因为受到满清的猜忌,以及阿济格的羞辱,又选择反清。最后被部将杨振威所杀。
卢象升亲自送姜瓖出发。表面功夫可要做足了。
卢象升语重心长地进行了一番叮嘱。无非就是小心谨慎,旗开得胜,为其向京城请功之类的话语。
姜瓖也是信誓旦旦,一定不辜负卢象升的期望。
送走了姜瓖,卢象升又开始与众将准备,于三日后出发了。
十一万人马,那可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每日都有快马来往于先锋部队与大部队之间,传递情报和命令。
姜瓖这几日进展十分顺利。偶尔会遇到小股清兵,都是一击而溃。根本就不是对手。
先锋部队进展十分顺利。
对于这种情况,卢象升认为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多尔衮选择收缩防线,将各地的军队都调到盛京,依托盛京城与明军展开决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多尔衮这是在麻痹明军。他在前面设下了埋伏圈。
为此,卢象升特意提醒姜瓖,一定不要大意。要稳扎稳打,切不可中了清军的奸计。
大同总兵蒋瓖是怎么来到辽东战场的,他是知道原因的。
朝廷对卢象升有所猜忌,担心他造反。
姜瓖既然被派到了辽东,自然要按照朝廷的意思做事。
他的想法是,趁机多立战功,进入崇祯皇帝和内阁大臣的视野,今后升官发财都是正常的。干好了也能获封爵位。
为此,当卢象升制定完计划后,他主动请缨,抢到了这个开路先锋一职。
清军主力已经被卢象升打得七零八落,所剩无几。
现如今清军的主力都龟缩在盛京,哪还有精力和能力设伏呀。
盛京城不要了。
因此,姜瓖接到卢象升的亲笔信,看完后,在嫡系面前嘲笑卢象升,说道:“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