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要用一句话来形容这场战役,那便是: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倭国的小松天皇赶忙派人前来和谈,这当然也是幕府将军的授意。
汤和看着前来的使臣,神色冷峻地说道:“要和谈?你还不够格,若要谈,你们需派怀良亲王来与我们商议!”紧接着,他又补充道:“而且在你们的怀良亲王到来之前,我们的进攻不会停止!”
说罢,汤和起身摆手,准备送客,“希望高天原的神明能让你们的怀良亲王早点到来,解救众生!”
倭国派来的使者听闻此言,不禁一愣,他万万没想到,汤和这位大明将领,竟对他们的神话历史了如指掌。周围其他人也同样惊愕不已,大明朝的人居然如此了解他们的历史。
实际上,指明要找怀良亲王,这是朱雄英的意思。刚刚那句话也是朱雄英教汤和说的。当然,背后也是皇帝朱元璋的旨意。毕竟,往昔所受的屈辱,必须让倭国加倍偿还。
当初大明初立,朱元璋派遣使臣前往各个藩国,出使倭国自然也在其中。那时,大明出使倭国的使臣共有七人,然而平安归来的仅有杨载和吴文华二人,其余五人均惨遭这位怀良亲王杀害。
这可是国仇家恨,朱雄英怎能轻易放过此人!这等行径,简直是公然打了大明的脸面。
“请务必将真的怀良天王带来,不然是无法谈判的!”汤和最后郑重地叮嘱了一遍,“他的相貌,我们当初出使倭国的使臣可是描绘得一清二楚!”
倭国使者离去后,大明军队继续进攻。面对如此紧迫的形势,汤和就是要让倭国陷入两难之境。怀良亲王自然也明白其中缘由,所以他内心十分惧怕,不敢前来。
但这并非他想不来就能不来的,他注定是必死的结局。倘若他为求自保,那他就是整个倭国的千古罪人,必将被钉在耻辱柱上,遭万世唾弃。
果不其然,三天后,怀良亲王来到了约定地点。“怀良亲王一人来即可!”一声令下,一个五十岁左右的老头走进了大营。此时,汤和正在大营中静静等候着他。
“大明天朝上国,何故侵犯我倭国?”怀良亲王开口问道。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汤和嘴角微微上扬,冷笑着说道,“难道亲王不知道倭寇屡屡侵扰我大明沿海百姓吗?”
“那只不过是一些匪类,天皇多次出兵围剿,可奈何海上情况波谲云诡,这也是我们迫切想要解决的事情!”怀良亲王急忙辩解道。
“亲王还真是能言善辩啊!”汤和站起身来,目光紧紧盯着怀良亲王,“就像你写的那一篇答复我大明的国书一样!不知亲王是否能再背一遍给我听?”
“我年纪大了,不记得了!”怀良亲王试图敷衍过去。“不要紧,我可是对亲王的文采十分欣赏啊!”汤和不紧不慢地说道,“我来背一背给你听!”
臣闻三王立极,五帝禅宗;唯中华而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做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臣居远弱之倭,偏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故知足长足也。
今陛下作中华之王,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座,封疆百万余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
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臣闻陛下有兴战之策,小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
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竭力之兵,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州,是以水来土掩,将至兵迎,岂肯跪涂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
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有何惧哉!若君胜臣负,君亦不武;若臣胜君负,反贻小邦之羞。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救黎庶之艰辛。
年年进奉于上国,岁岁称臣为弱倭。今遣使臣答黑麻,敬诣丹墀。臣诚惶诚恐稽首顿首,谨具表以闻。
“亲王写得这般工整,怕不是要考个状元啊!”汤和略带嘲讽地说道,“我想听听亲王翻译翻译,什么叫小邦有御敌之图!什么叫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什么叫犹有不足之心,什么叫天地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