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求偶。
董伦看着外面树上的情况,又看了看心不在焉的朱雄英,心中不禁想着,“难道是春天来了,又到了小动物们交配的季节,自己的学生也有这样的想法了?”
“为何今日心不在焉?”董伦站在朱雄英身边道,“今天要是不说出一个合理的原因,为师可就要拿出戒尺了!”
“夫子,这《大学》比起让百姓能够吃饱的东西,孰于轻重?”朱雄英看着有些生气的董伦。
“与让老百姓吃好,让朝廷税收变多,哪一个更重要?”
“这是不能比较的!”董伦道,“都重要!”
“不行,必须选择一个!”朱雄英道。
“这跟你走神有关系吗?”董伦有些不耐烦的看着朱雄英,他不知道朱雄英又憋着什么坏呢。
“当然了!”朱雄英说着就从怀里掏出了杨毅从泉州八百里加急给他送来的信,然后递到了夫子董伦面前。
“我看看!”董伦接过朱雄英手里的信,一脸严肃的看着这封信,势必要找出乱他弟子道心的罪魁祸首来,到时候在皇帝朱元璋和太子朱标面前狠狠地参他一本,好让他知道教坏太孙殿下的下场。
“一上来就是一顿谄媚之词,果真是包藏祸心,其心可诛!”光看前面第一行,董伦就感觉写信此人不仅文采全无还尽是谄媚之词,此人一定不是什么好人,太孙殿下怎么能跟这样的人打交道,还有书信往来呢?
自己作为太孙朱雄英的老师,是绝对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的。一定要把这只奸佞小人给踩死。
“嗯?”当董伦看完了前面这些“拍马屁”的论调之后,发现了这封信里掺杂的不一样的东西。
“什么是马铃薯?什么是玉米?什么又是番薯?什么又是辣椒?”
一头雾水的董伦拿起桌上的毛笔,将这几个每个字他认识,但连起来他就不知道什么意思的词语圈了出来。
“这就是你说的可以让百姓们吃饱、吃好,让税收增加的东西?”董伦好奇的询问着太孙殿下朱雄英。
“嗯嗯!”朱雄英点点头道,“这些东西,已经从泉州要运往应天了。我心里想着这些可以造福大明百姓的东西,所以就魂不守舍,无心听课了。”
“听你的说法,这大概是些从外邦引进的农作物而已!”董伦不以为意道,“那也不至于你如此激动!你要知道你的身份和以后要做的事……”
还没等董伦给他继续上价值观,朱雄英就开口打断了他的说辞。
“夫子,你知道这马铃薯亩产多少吗?”朱雄英道,“你知道这玉米亩产多少吗?”
“你知道……”
“老夫也不知道番薯亩产多少!”这次董伦学会了抢答,然后拿出一副说教的姿态道,“这也不是你……”
“那马铃薯一亩地可以亩产差不多能有八百到一千多斤吧!”太孙朱雄英道。
“什么?”董伦觉得自己听错了,当即道,“亩产一千多斤的粮食作物?”
“是啊!”朱雄英道,“可以充饥,也可以做菜!”
“不可能!”董伦道。
朱雄英也没有选择给董伦解释,而是继续道,“那玉米的话,亩产可以到达四五百斤吧。”
“四五百斤,倒还算正常!”董伦这才松了一口气,然后看向朱雄英道,“正常个鬼啊,这不跟普通的小麦差不多一个亩产?甚至有可能还多一点!”
“你知道番薯亩产多少斤?”朱雄英得意道,“哼哼,这番薯若是种的好,亩产可以到达一千五到两千斤左右!”
“噗——”董伦瞪大了眼珠子,一口刚喝到嘴里的茶水瞬间吐了出来。
“咳咳咳!”董伦整理了一下衣服,看着朱雄英道,“你说多少?两千斤?”
“是啊!”朱雄英轻描淡写的回答,让董伦觉得难道是自己大惊小怪了,那可是亩产两千斤的粮食作物。
他可是比朱雄英多吃了五六十年饭,可从未听说过有亩产两千斤的粮食作物。
“你真的没有开玩笑?”董伦难以置信的看着朱雄英,希望他赶紧说这就是在开玩笑,这封信就是一场恶作剧。但又希望这种无稽之谈是真的,若真是这样的话,大明百姓人人吃饱穿暖的时候真能到来。
“没有!”朱雄英道,“所以现在老师觉得孰与轻重呢?”
“读圣人书,为的是什么?”董伦看向朱雄英,没有等朱雄英回答他便激动道,,“当然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是兼济天下!”
“若你说的这些东西真是如此高产,那这就比圣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