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可任你挑选。”
陈凡听完后心中点了点头,情况跟他来时估计的差不多,这时代,市民阶层从事商业活动的多,手里有余钱,自然愿意送子弟入学。
但到了乡里情况就不一样了。
把持读书科举之路的,一般都是地主、乡宦或者大家族。
“你也不必着急答我,先去找熟人了解了解,然后再直接去礼房找李典吏,让他帮你办好呈送礼部的笺书即可。”
“不过有言在先,第一,你既是薛大人举荐,那为人做事当思薛大人体面。你可知晓?”
陈凡拱手称“是”。
“第二,县衙用度本就不足,能给你的帮助也不多,若是别人求到这里,县里断不可能给银子,但看在薛知州的面上,一会儿我叫钱粮度支予你五两,社学草创,算是县衙的一些助力吧。”
陈凡闻言顿时高兴起来,五两别看不多,但万事开头难,有的是花银子的地方,这对他来说纯属意外之喜。
“第三,全县社学,每年皆有考比,年末本官,或本官委予县学教谕至社学考校,若你社学办得不好,县里可是要罚银的,你切切谨记,不可丢了薛知州的脸。”
陈凡叹了口气,果然,牛马到了什么时代都有考绩,得嘞,端谁的碗,受谁的管,这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吧。
陈凡出了门,钱粮度支早已等在门口,交到他手里的银子足有25两,显然,知县杨廷选是看着薛梦桐的面子上,一股脑将二十两朝廷发放的“乐道银”也发给他了。
怀里揣着二十五两银子,陈凡脚步生风,感觉自己事业的春天马上就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