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五经题
这年头考完一场可没有休息的说法。
待陈凡休息了片刻后,便又有学政衙门的书吏举着牌子来“展示”本次院试的五经题。
那书吏刚走下明伦堂,号舍里便一片哀鸿遍野。
这次的四书题太难了,很多人连破题都还没写好,如今又来了五经题,他们这边想着尧舜禹汤,思路突然被打断,骂娘的心思都有了。
不过骂是不敢骂的,你敢骂,一个考场喧哗,铃印一盖,还没出成绩便天然降一等,那可就彻底“舒服”了。
当书吏举着牌子来到陈凡他们这排号舍时,陈凡才看清了这次院试的五经题。
《诗经》题为《周颂·天作 全篇七句》
“又是一道全文题。”
上一篇《禹恶旨酒 一章》就是出自《孟子》的一篇全文题。
没想到这次五经题中的《诗经》题,仍然是一篇大题。
《诗》这一经,因为言辞优美浅显,所以理解经义想要表达的意思并不难。
难就难在,因为太过“简单”,所以阐发时,多是以训诂或则对经义的侧写来表述。
说白了就是越简单的题目,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越难”。
《天作》一文只有七句话,是《周颂·清庙之什》中的一篇,说的是周武王在岐山祭祀从古公亶父至周文王等历代君主的诗。
“诗里大多都是歌颂祖先功德。”
想到这,陈凡脑子里对这篇文章的写法已经有了大概得脉络。
再凝练一番,又与朱子注疏、《毛诗》相互印证后,随即在稿纸上落笔写道:“诗颂祖功,终之以保业也。”
……
此时的明伦堂上,来往奔走的吏员忙碌异常。
但坐在堂中的官员却沉默地想让人逃离。
周良弼、薛梦桐等人久历官场,自然知道周三近的到来有些不同寻常。
但不管如何,猜也能猜到,这是为了科场而来。
涉及到科场之事,他们虽然在院试挂了个“提调官”的名,但本职还在地方,所以能少说话尽量少说。
而作为本次院试的主考,此刻却好想感受不到空气中的异常,正拿着一本前朝文人的杂记看得津津有味。
至于周三近好像也真只是前来监临,并没有做出什么异常之举。
这时,代替李世亨安排考场一应事务的提学衙门胡吏典走上前来笑着朝众人作揖。
“禀大宗师、各位大人,五经题已经巡场结束,所有考生都已经抄完。”
吏典一职,虽然不是官员,但他们平日里协助官员处理衙门的日常事务,熟悉衙门的各种规章制度及办事流程,属于官员最为倚重的吏员。
一般只要不是杨廷选那种官场小白,对这种吏员都是十分尊重且重视的。
李世亨放下书,笑着看着胡吏典笑道:“辛苦了!”
胡吏典眼睛一亮,随即笑道:“小人哪里辛苦,今科院试能如此顺利,全赖大宗师这些日子的操劳。”
李世亨笑了笑,没有说话。
那胡吏典一直在外面忙碌,倒是没有感觉到此间气氛的不对,他趁着李世亨笑脸对他,于是连忙拍马道:“大人这次院试题目出得太好了,就算是我这种不谙经典的粗人也只能叹服不已。”
李世亨眼睛微微眯起,用眼睛的余光看了看周三近,随即似笑非笑道:“好在哪里?”
胡吏典更是来劲:“小人少时也曾读书,至今只有生员功名,虽然不敢在诸位大人面前卖弄,但一时技痒,也想说说我对这两篇文题的感触。”
听到这话,几名犹如木雕的官员好像突然“活”了过来,转头看向胡吏典。
胡吏典道:“大人这道《禹恶旨酒 一章》,举三代圣人之迹,着考生阐发圣人道统,一着不慎,便恐有些学经义未曾精深的考生,会将此文写成各位圣人做过的事情,却不能将其串联在一起。”
众官员听到这,看着胡吏典,面容上也稍稍郑重了些。
虽然这胡吏典说得浅显,意思表达也不完整。
但他却说中了此篇考题最重要的题旨……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道统才是这次考试考察的主旨。
如果考生只是歌颂这些三代圣人的事迹,那就偏离了李世亨考察的主题。
胡吏典虽然是个吏员,但他却是生员,且又在文化部门认知,经义的功夫看来是没有丢下的。
他从考题中敏锐地发现李世亨这道考题中的“陷阱”,这点已经是很难得了。
“这道题大人出得极妙,也颇难!”那胡吏典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