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4章 撸贷科举的郑应昌

他的话刚刚说完,郑应昌顿时神色严肃道:“万万不能答应他!”

海鲤也点头肃穆道:“没错,此事万万不可。”

这下陈凡又疑惑了:“怎么了?”

一直吊儿郎当的郑应昌此刻却咬牙切齿道:“这些道士、和尚没一个好东西,全都没安好心。”

海鲤看了看他,转头对陈凡道:“你当他们是做善事呢?这帮人比放贷的人都狠啊。”

原来,江南读书之风盛行,整个江南,老百姓都想将自家孩子送去读书识字。

朝廷在太祖年间开始开设社学,原本社学遍布全国各地,每厢每村都有设立。

伴随着社学的开设,朝廷为了让穷苦人家的孩子能够读书,还专门划拨了学田。

是的,以前的社学,学田是朝廷直接拨给的。

除了学田之外,社学的营收,还有地方的摊派。

最后才是小部分束脩。

但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学田流失严重,本朝更是直接取缔了学田制,只给社学的夫子发放乐道银。

乐道银那点钱,就连给社学起间像样的房舍都不够,读书人有的是赚钱的营生,想要教书,也可以去族学、去私塾,长此以往,社学渐渐式微。

像海陵这种还算富庶的县城,社学都已经关掉了四成,别的地方更是别提了。

“但道学、佛学就不同了。”

“本朝陛下信道,导致天下道观繁多,这些道观不仅有自己的宫观私田,还经营着各种产业。”

“经营宫观私学就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

海鲤说到这,气愤道:“他们常以低束脩、免费供一顿饭作为噱头,诱使很多贫困家庭将孩子送来读书。”

“这些人大抵都是赤贫的家庭,道士、和尚们用读书做官、出人头地,一家人鸡犬升天来诱导他们向道观、寺庙借贷供给孩子读书。”

“然后故意教授孩子道家、释家经典,却很少教圣人之言,目的就是为了将这些孩童拖在私学里,增加这些家庭的借贷。”

“等几年后县试,若这些孩子不能考上童生,道观就会勾结胥吏,让这些家庭破产,最后既收走这些家庭的田产,还让这些家庭读书的孩子去他们经营的店铺做事。”

“这些家庭,本想着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谁知最后落得全家成为道观、佛寺的附庸佃户。”

“就连当朝首辅韩鸾都在前年上疏陛下,提及【佛道侵儒】。”

陈凡皱眉道:“那若是这些学童中有人考中了童生呢?”

这时,只听郑应昌幽幽道:“那这些人也会用各种手段让你家破产,然后让你的家人沾染上各种恶习,最后再【好心】借给你一笔钱,等你做官后,便要千倍、百倍的还给他们,成为他们在朝中的关系网。”

陈凡愕然地看向郑应昌,难道您口中撸贷科举的那位就是您自己?

【下面给大家一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我查资料查到的:】

礼部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奏报:湖广地区蒙童能背《心经》者超《孝经》知晓者三倍;

东林党人顾宪成疾呼“释道侵儒”,要求严查寺院蒙学的“异端教学内容”。

杭州灵隐寺蒙馆甚至能容纳200名学童,配备寮舍供远途学生寄宿。

南直隶? 南京鸡鸣寺蒙馆收容流民子弟600人

浙江 普陀山法雨寺设航海算术特修班

北直隶? 潭柘寺蒙馆专教蒙古贵族汉语

【明朝中后期,道学、佛学已经部分把持了正统儒学的基层教学机构,这种事情其实是很可怕的,儒学被夹带私货,考中科举的官员,也成为了这些道士、和尚敛财的工具,地方官府根本无力解决此事,朝廷尽管多次下旨申斥地方官府处理,但效果寥寥。】

不想错过《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