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44章 自请去衣衫

第244章 自请去衣衫

“中庸不是调和!”陈凡开宗明义。本文搜:E小说 exiaos.com 免费阅读

“中庸是兼容并蓄而仲裁为适可而止的中道。”

吃饭吃得太多,可以满足口腹之欲;完全绝食辟谷,可以养气登仙。

错,吃得太多对身体不好,完全不吃想着羽化登仙完全是想屁吃,儒家告诉你,什么叫“适可而止”。

这就是“致中和”,这就是中庸。

什么所谓的义利之辨,全都是扯淡。

圣人不会让你跟墨子杨朱一样,追求极致。

圣人要告诉你的是,追求利是人类的天性,是趋吉避祸的必然结果,但圣人又告诉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大义之义。

义理之义,义者宜也之义,并非侠义广义的义利之利。

“其实都一样,不管是什么伟大的义理,都是力行于义,才能有利于成其为菌子,所以这也是利便是义,义便是利的真正道理。”

“贸易不欺三尺子,公平义取四方财。”

“就连两宋商贾都知道要心存【不欺】和【公平】,难道诸位还想不通吗?”

众人恍然大悟,杨廷选看着陈凡,眼中精光闪闪:“莫言利涉因风便,始信中流立足难。孟子大贤敢于直言忠告梁惠王这件事,才是其难能可贵的【大义】之行!”

陈凡说的这些,究竟是什么意思?

听懂的心里已经暗暗叫绝了。

利和义,只要人生在世,都要面临取舍和抉择。

陈凡告诉所有人,在选择为己还是为别人,要做到中庸。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中庸呢?

那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如果你因为私利而害众,那你就是不义;如果你因公利而妨碍一些人的私利,那你就是大义。

但在不妨碍别人的情况下去追求自己的私利,这也没什么错啊。

这跟自私不自私没有关系,你们别整天想着圣人大贤都是让你们做那种大公无私的人。

若是这样,那圣贤不就变成了墨家的了?

自从汉唐以降,世人都把义利之辨,与自私自利这些混为一谈。

陈凡今天彻底将这个问题讲清楚了。

所以杨廷选才在听完后激动地手足无措,都不知道往哪摆了。

道理说起来简单,在场的所有人其实内心都懂。

但搞学术的,就是要从经典中找出依据。

陈凡今天所做的,就是把大家都懂的事情,引经据典说了出来。

《论语·述而》载孔子言:“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恰如陈凡所为——虽未创新说,却将人所共知的道理以经典印证。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此等简朴真理正需经典背书方显其庄重。

陈凡今天做得就是这件事。

可想而知,这在真正的圣人门徒杨廷选耳中,是多么振聋发聩的一段话。

但陈凡指望用这段话让在场所有人全都搞懂真正的“义利之辨”,这纯属想瞎了心。

他能把这其中的哲学道理说明白,那是因为他另一个时空中跨越千年,历代大儒对这段话的理解,以及现代思维对这个哲学问题的阐发。

结合来到这个时代后,自己学习经典。

两者一结合,才能做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高光表现。

但场中众人,他们可没有陈凡这种机缘,所以即使陈凡已经把话说得很透彻了,但拘于水平问题,这群人依然浑浑噩噩。

所以不怪乡下人看到秀才时,拘束地站起,生怕自己说错了话被秀才公嘲笑。

现在陈凡跟这群生员,虽然同为生员,但这群生员们看着陈凡的目光以及跟那些乡下人无二,他们听不懂,但他们不敢说话,因为一说话,他们很可能就暴露出自己水平太差。

有的时候真得很感叹,人与人看起来都一样,穿着、吃喝、行止都一毛一样。

有的人甚至觉得,某某领导换了我做,说不定做得更好。

其实,这些人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别人是领导,自己却始终郁郁不得升迁?

那是因为别人在人后做了多少努力,你压根不知道。

你在陪着小孩写作业的时候,人家在陪着领导喝酒;你在给女人敷面膜的时候,人家在给领导擦背。

同样是人,嘿嘿,差距这不就出来了?

扯远了,收…………

张邦奇也听不懂,但不妨碍张邦奇狐假虎威啊。

看着小心翼翼,一脸“我懂了”表情的县

不想错过《科举放牛班,童生夫子教出进士三千》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