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纠结
“递上来!”
想通了处理方案,俞敬便让书吏接了卷子呈送了上来。¢1\9·9\t/x?t,.·c·o,m^
“弘毅塾的学童,字都这么好吗?”
看到王北辰的卷子,俞敬心中感叹。
虽然王北辰的馆阁体写得没有贺邦泰好,但说实话,这也比之前他看过的考卷上的字,好了不止一星半点了。
比如刚刚那五旬的考生,写出来的字犹如软脚蚊虫,不堪入目,明明一大把年纪,却还不如眼前这名少年。
到这里,俞敬总算相信那日陈凡的自述了。
陈凡在徐家说自己之所以不去县学报道,实则是忙着教授弘毅塾的学童,从弘毅塾两名学童的字上来看,这陈凡说得倒也未必是假话。
再看文章。
不以近臣之誉进贤,盖其慎也。
怎么说呢?
这个开头中规中矩,没有刚刚贺邦泰的破题让人眼前一亮,但实话实说,即使是这样的破题,也可以在县试中刷下去大部分的人了。
最少从这个破题上来看,考生对《孟子》这篇的理解,以及对朱子的《集注》是下过功夫的。
继续往下看:
夫左右太信,则有与不肖论贤者矣。国君之所可,岂在是与?孟子箴齐王之疾曰,人才首关于大政,君心每惑于小言。~e/z\k!a/n.s`.!c?o?m+所贵乎进贤者,亦慎诸此而已。
若君主过度宠信近臣,便会纵容品行不端之人妄议贤才。
国君的治国方略,岂能建立在这种偏听偏信之上?
孟子曾针砭齐宣王的弊政,指出选拔人才乃国家根本大计,而君主心智常被奸佞谗言所惑。
举荐贤能之道的精髓,正在于审慎防范此类弊端啊。
看到这,俞敬叹了一口气。
若是拿刚刚的贺邦泰的文章,来跟这王北辰的文章相比。
那贺邦泰的文章就是天纵其才,天马行空之下又能落在实在处。
而这王北辰的文章,处处都是“实在”二字,看起来没甚文采,但句句紧扣主旨,绝无多一字虚言。
这是两种风格的文章,若必须比出个高下来,自然是贺邦泰那种文章更容易受到考官青睐。
可这并不代表俞敬不喜欢王北辰的文章。
举个例子,王北辰的句中有“左右太近”之语,有“每惑于小言”之语。
一个“太”字,练字无比精简,过度宠信四个字,被凝练成“太”,这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写这篇小说的作者就没有这水平,这作者写得东西跟老太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
所以能将文字简化到极简,且能让人不误会其中的深意,这本身就是一种水平。
还有,什么叫“小言”?
花言巧语。o|μ如&¨文*#a网ˉ !/最?e新|}-章§??节£3>更|-新μ快}?
《庄子·列御寇》有云:彼所小言尽人毒也。
《注》有云:细巧入人为小言。
《释文》有云:小言,言不入道,故曰小言。
所以这个叫王北辰的考生,看起来小小年纪就长得五大三粗,但在这粗壮的身体里,蕴藏的可不是满腹草包。
他能将文字精简,又不是胡乱精简,而是言出有典,这就可怕了。
接着往下看,
左右虽卑也,与外臣之尊者,常相低昂,如曰某也贤,其尊之也,则有借君侧以威众者,亦因而尊之乎?
近侍虽处卑位,却常与外朝重臣形成权力制衡。若近臣声称某人贤能,外廷显贵便借君主威势抬高此人,这是否意味着权柄正通过君侧被暗中操控?
看到这,俞敬没有再看堂下的王北辰,而是看向廪保队伍里肃手而立的陈凡。
这陈凡到底是什么人?
什么样的人才能教出这样的学生?
小小年纪,看起来不过十岁不到的样子,竟然已经看透了官场中的一些门道。
就拿王北辰刚刚这段文章里的观点。
刚看完,俞敬脑海中就浮现出王守澄与李德裕的“甘露之变”前的博弈。
王守澄扶持李德裕制衡牛党,反而促成外朝改革派短暂联盟,这种“敌人的敌人”策略在党争中反复出现。
俞敬能理解王北辰文中观点的“珍贵”,是因为他本身就出自桐城诗书之家,对于历史典故熟悉无比。
通过典故的印证从而理解王北辰文章中观点的宝贵。
可王北辰,据他所知,不过是县中一个“泼皮”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