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最后的加试
因为正场和面复的成绩都是有专门的书办记录在案的。?j!i.n-g?w+u\x¢s-.^c′o′m/
所以接下来,礼房的书办便取来两场的成绩开始排名起来。
像贺邦泰、王北辰这种因为文章作得好,在正场时被当庭取录的当然不在这次排名之内。
而其余人就没这么好命了。
因为正场更为重要,所以这次排名的规矩是按比例计算成绩的。
县试正场的成绩占七成,而县试面复试帖诗的成绩占三成。
那些县试正场成绩不太好的生童,此时已经紧张到筛糠。
很快,新的排名出来了。
礼房的书办呈送到堂下,马主簿立马颠颠地起身接过,也不看便递给了俞敬。
俞敬接过一看,脸上神色一窒,堂下被新县令一言九鼎震慑的马主簿顿时一惊:“怎么?又出岔子了?”
确实,又出岔子了。
其实八股文作得好,试帖诗一般也没问题。
所以这名单里,之前被录取的大多数人都在其中。
但却有五人因为正场、面复的成绩一样,被单列了出来。
被列出名字的五人分别是毛元亮、张恒恺、王澍、谢忠……黄韬!
俞敬头真得疼了。|?2天±禧~小¨说D网~ <无?,[错[内}容?±
又是黄韬。
但好在这次解决了徐拯的问题,让他私心稍稍安生了一些。
他整理了一番心绪,抬起头冷然道:“将这五人唤来。”
很快,书办便点了五人的名字。
弘毅塾众人听到“黄韬”的名字又在其中,纷纷担心地看向他。
黄韬有些惭愧道:“都是我学问不精,落了咱们弘毅塾的名声。”
徐拯宽慰道:“勿要这么说,阿韬你一定能行,这次夫子肯定会对你刮目相看,努努力,你一定会被取中的。”
其他几人也纷纷给黄韬打起气来。
若是陈凡在现场,他绝想不到,这次县试,自己的学生竟然遇到这么多的波折来。
黄韬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坚毅,又恢复成那个在大河上与风浪搏斗的坚毅少年摸样。
待到五人齐齐站在俞敬身边,俞敬道:“现在县试还剩一个名额,按照成绩,就应从你们五人中取录一人。”
“本官为了公正起见,专出一题,你们谁破得最好,那最后一个名额就是你们的。”
破题。
也就是又要考一场经义。?8+1!k*a~n*s!h′u+.·c¨o·m^
只不过只需作个破题即可。
但这五人能排在最后,说明这五人都是经义文章中处在五十多人里最后面的。
尤其是黄韬,他知道,要是按照弘毅塾的标准,自己根本没有资格来参加这次县试,能走到这里,除了陈夫子对他们的要求远超一般的塾堂,还有就是自己诗作应该给自己涨了不少分。
虽然诗作在最终的排名里占比并不多,但这还是说明,在场几人经义文章的水平应该都在自己之上的。
想到这,他的手心里已经湿了,整个人紧张不已。
俞敬却根本不给众人任何心理建设的时间,他拿起笔在纸上只“写”了一笔,然后就让书办展示给五人去看。
待场中所有人看到这次“考题”时,所有人都惊呆了。
原来这考题竟然是个——“○”。
这是什么?
当即那名叫王澍的考生便质疑道:“县尊大人,朝廷规定,制义所出之题,全都要出自《四书五经》,您这题……”
俞敬微微一笑:“这题正是出自《四书》。”
院中“轰”的一声,众生童纷纷议论了起来。
黄韬皱眉看着眼前的考题,脑子里反复回忆,到底这出自哪里。
“难道是夫子在句读时圈画的关键之语?”
“不可能,夫子的句读不是圣人之言,这没办法用来出考题。”
“可是……除了夫子圈画的【○】,圣人的书里怎么会有这东西呢?”
俞敬静静地看着几人,见几名考生全都愁眉苦脸,他摇了摇头,颇有些失望。
黄韬还在紧张地思考,他的脑海中始终萦绕着“句读”这两个字,他敢肯定,最少在《四书》已经学完的部分中,根本没有“○”这个字。
突然,他脑海中灵光一闪而过,他“唿”的抓住:“这……这这,这好像在刚刚开始学了没多久的《中庸》中出现过。”
“对,《中庸》,天命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