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承受 200 公斤冲击力,但别用脚尖发力。” 起身时,腰部的双杠连杆结构如竹节般舒展,由碳纤维弹簧片提供助力,让她的动作比常人快上两拍,工装服下摆扬起的角度由髋关节的限位纤维束精准控制,避免与墙面的消防栓发生剐蹭。
拐角处的巡逻警卫刚转过半个身子,吴雪影已经贴墙而立。外骨骼肩关节的折叠支架收缩至极限,将肩宽压缩至 42 厘米,碳基材料的摩擦声轻如布料摩擦。警卫的战术手电筒扫过她的瞬间,碳纳米管鳞片通过光反射原理,在表面复刻出墙面粉刷层的颗粒阴影,连光斑边缘的毛边都由纤维束的倾斜角度自然形成。待脚步声远去,她才转身,踝关节的棘轮组发出 “簌簌” 的复位声,像落叶擦过地面。
地下二层?电磁屏障区
通道尽头的菱形蓝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那是 12 根碳纤维屏蔽柱形成的电磁矩阵。吴雪影抬手,腕甲的三棱镜阵列通过碳纤维卡扣展开,七道彩色光带由石墨烯薄膜折射而出,在视网膜上投出能量场的三维模型 —— 这不是电子投影,而是通过外骨骼头盔的碳基棱镜组在晶状体表面形成的光学虚像,连颜色过渡都带着碳纤维特有的颗粒感。
“陈凯,你带两人从通风管道绕后,” 她的手指划过腕甲边缘的碳纤维刻度,每道凹槽对应 15 度转向,“踩中屏蔽柱第三根的共振节点 —— 外骨骼的跖骨传感器会通过石墨烯应变片反馈震动频率。” 说话时,她注意到陈凯的喉结滚动了一下,便伸手用腕甲的钝圆边缘轻敲对方的胸甲,碳基材料的撞击声里带着轻微的震颤,像叩击空心竹筒,“别担心,这套‘暗影’的肩甲由三层碳纤维叠合而成,能抗住 9mm 子弹斜角射击。” 陈凯抬头,在幽蓝的电磁光中,看见吴雪影外骨骼面罩的碳基边框上,烙着极小的特勤组徽记,像被高温灼刻在纤维表面的图腾。
地下三层?密室交火
防爆门在碳基短刃下发出 “滋滋 ——” 的纤维摩擦声,吴雪影的外骨骼胸甲靠肩部的碳纤维连杆卸力,将切割时的反震力通过脊椎方向的纤维束分散到双腿。门内的枪响几乎与她突入的动作同时爆发,9mm 子弹打在外骨骼肩甲的碳化硼陶瓷插板上,发出类似石片相击的脆响,却只在表面留下一道白痕 —— 那是碳纤维编织层的应力缓冲作用。
“右侧有自爆装置!” 队员王浩的喊声带着颤音。吴雪影转身时,髋关节的碳纤维弹簧片(依靠人体深蹲储能)突然释放,让她在 0.3 秒内横移 3 米,碳基手掌扣住敌人手腕的力度由指节的纤维束张力精确控制 —— 顺时针旋转 15 度,正是卸力的最佳角度。她看见敌人瞳孔里自己的倒影:外骨骼面罩的碳基框架映着应急灯,眼尾的纤维纹路随头部转动而轻微错动,像极了由藤蔓编织而成的机械面具。
emp 手雷爆炸的瞬间,整个密室陷入绝对黑暗。吴雪影的外骨骼没有任何电子元件,却依靠头盔的碳基声学导管收集震动,耳内的骨传导器将枪声、脚步声转化为纤维束的震动图谱。她听见左侧有弹匣掉落的 “噗嗒” 声,立刻判断方位,肘关节的折叠式刺刃(由五片碳纤维片铰接而成)弹出时,发出类似折扇展开的 “唰” 声,精准刺入对方肩窝,却因刃口的纤维限位装置,只造成非致命伤。
“留活口。” 她的声音混着碳基材料的摩擦响,那是胸甲随肺部张合时,纤维束相互摩擦的 “沙沙” 声,像风吹过竹林。当备用电源启动,应急灯亮起时,队员们看见她站在狼藉中央,外骨骼肩甲的划痕里嵌着半枚变形的子弹,碳纳米管鳞片正通过机械连杆调整纤维角度,反射出迷惑性的光影,掩盖真实损伤。
撤离时刻?晨光初绽
地下通道的顶端,第一缕晨光正透过通风口洒落,在吴雪影的外骨骼肩甲的碳基部件上镀了层金边。她抬手摘下安全帽,露出被汗水黏在额角的短发,发梢处还沾着些许混凝土碎屑 —— 那是刚才用外骨骼的跖骨支架踹开障碍物时,碳纤维表面的疏水剂排斥灰尘留下的痕迹。耳麦里传来龙近曦的声音:“证据室在正北偏东 15 度,暗格需要逆时针旋转三次锁扣。”
“收到。” 她应答着,腰部的双杠碳纤维连杆发力,将半吨重的保险柜掀翻时,金属摩擦声在通道里回荡,而她的外骨骼却只发出轻微的 “咯吱” 响,那是纤维束承受压力时的自然形变。暗格里的伪造工牌模板泛着防伪蓝光,与她腕甲边缘的龙鳞科技徽记(由石墨烯油墨印制)交相辉映。
撤离途中,陈凯忽然指着她的外骨骼小腿:“雪影姐,你的胫甲在透光?” 吴雪影低头,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