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02章 宋夏初争锋

在大宋庆历元年,也就是春季的二月末时分。

位于西北边境的延安府,冰雪刚刚融化,大地开始复苏。

包拯率领的三十万大军浩浩荡荡抵达边关,他们分别驻扎在太原和延安两地,准备分两路向西夏的西平府发起进攻。

与此同时,西夏的名将野利遇乞也带领着三万骑兵,抵达了西平府,准备迎战。

一场大战似乎即将爆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包拯坐镇延安府,主持着整个战局的大局。

然而,包拯深知西夏骑兵的强悍,他们的战斗力甚至超过了辽国,因此他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持久战术。

他利用大宋的人口优势,采取围而不攻的策略。

因为西夏国力相对较弱,他们力求速战速决,与之正面交锋,并非明智之举。

包拯的目标是活生生地把西夏拖垮,而不是盲目地打歼灭战。

大宋并没有打歼灭战的条件。

虽然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但基本上是以步兵为主,骑兵的数量还不到三万人。

与身材魁梧,马匹健硕的党项人相比,尽量避免与之发生大规模的正面冲突。

“包大人,我军远道而来,宜在速战速决,包大人却深沟高垒,避而不出,此非长久之计。”

见包拯没有选择主动出击,作为副统帅兼经略副使的韩琦,立即提出了自已心中的疑问。

在韩琦看来,包拯这是怯战的表现。

当初力主伐兵征讨李元昊的是包拯,可当三十万大军抵达边关,包拯却偏偏又深沟高垒,不主动出击,这委实让人无法理解。

韩琦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大宋的一代名臣了,也是包拯和范仲淹变法的中坚力量,深受包拯的信任和重用。

因为在政治上,韩琦的主张和包拯出奇的相似,也是一个有大抱负,一心想革除大宋弊病的人。

乃至在对外方面,韩琦也极力主张一战,而非一味地苟和。

这是包拯最看重的地方。

当下,面对韩琦的疑问,包拯嘴角微微上扬,解释道:“韩大人不必心急,两军相持,打的是国力。”

“党项民少国微,唯仰仗骑兵之强横,本府料定他们必急于速胜,然这正是大宋不足之处,若与之正面交锋,绝讨不了便宜。”

韩琦闻言,短暂地沉默了片刻,若有所思道:“若我军不主动进攻,岂不是就给了党项人喘息之机?兵法云,兵贵神速!下官以为,我军就该趁其不备,只取西平府!”

包拯笑道:“韩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本府早已派人探明,早在十日前,李元昊便已集结兵力,准备进攻大宋。”

“如今,本府尚未完全探明李元昊的军队驻扎和布防,不可轻易深入,一旦中了党项人的埋伏,后果不堪设想。”

包拯之所以没有急于进攻,就是因为还没有彻底摸清西夏人的底细。

现在唯一清楚的就是李元昊派遣野利遇乞为前部先锋,率领三万骑兵驻扎于平西府。

说白了,大宋这次主动进攻是假,防御是真。

因为大宋不进攻,西夏也会出击。

这不过是包拯和赵祯故意放出的一个假信号。

目的就是为了让李元昊误以为大宋会真的会主动出击,让其先调动军队防御。

而一切也如同包拯所料,李元昊果然上当。

在得知包拯率兵三十万开赴前线后,便一提早作出了防御部署,在各处隘口设置了埋伏,引诱宋军进攻,然后关门打狗。

可包拯现在偏偏又按兵不动,这让李元昊有些吃不准了,连忙询问前线战况。

探子道:“回大王,前线并未看到宋军出动,宋军反而高挂免战牌,似乎没有要进攻的打算。”

李元昊闻言,眉头都凝神了一股绳子:“这个包拯,又在故弄什么玄虚?”

一众族长闻言,均大大大笑起来。

“大王,大宋素来雷声大雨点小,我看这个包拯,必是胆怯了。”

“大大,大宋不知兵略,任勇文臣统兵,安得不败?以我之见,不如先发制人,率令一军绕过山川口,直取延州。”

各大族长均纷纷附和,叫嚣着要出兵,争夺头功。

“各位族长稍安勿躁,切不可轻举妄动。”

就在这时,相国马元急忙出声阻止。

各大族长均是一愣,面带不悦地看向马元,却没说话,听他想说什么。

马元道:“包拯智谋超群,诡计多端,可不是普通的书生,他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必有远谋。”

不想错过《大宋:执掌阴阳,开局觉醒天眼》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