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劫不复的境地。
所以,他怎能不慎重考虑。
“亚父,速宣范仲淹到御书房觐见。”
范仲淹是首辅大臣,他如果不主张变法的话,那变法就只能作罢了。
包拯虽然有大才,可行事通常都激进,作为一国之君的赵祯,也害怕国家被包拯给带偏了。
半个时辰后。
范仲淹行色匆匆及来到御书房。
礼毕。
范仲淹明知故问道:“陛下深夜传召老臣,不知有何要事。”
赵祯道:“自然是为了变法之事,文臣士大夫反对的声浪日趋渐浓,而包拯又斩钉截铁,执意更改崇文抑武的祖制,朕一时间也拿不定主意。”
“爱卿乃当朝首辅,行事素来稳健,朕想听听你的意思。”
范仲淹没有急于表态,而是反问皇上的意思。
虽然,范仲淹此时心里也己经有所动容,可他尚不知皇上的意思。
倘若皇上没有坚定变法的决心和勇气,那么还不如不变。
赵祯道:“包卿颇有政治远见,朕倒是愿意相信他,奈何反对的声音太过激烈,朕心里难免担忧,一旦推翻崇文抑武的国策,必然引发党争,那就得不偿失了。”
听明白了皇上的意思,范仲淹心里也有了计较:
“陛下,崇文抑武的国策己延续数十年,士大夫集团盘根错节,推行变法必定艰难重重。”
“其实,老臣一首对变革军权耿耿于怀。”
“然则,老臣几次找包大人商议后,方知包大人的高瞻远瞩,故老臣心里也不免动摇。”
“诚如包大人所言,大宋己经到了危如累卵的时候,非变不可。”
“变,有一线希望,不变,就只能坐以待毙,必然走向覆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