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京城后,朱瀚与朱标立即将微服私访的情况详细禀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听后,面色凝重,沉默良久。最终,他缓缓说道:“瀚弟、标儿,你们做得很好。百姓之苦,朕亦深知。但朝廷之力有限,需步步为营,方能解百姓之困。”
朱元璋的话语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带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威严与深沉。朱瀚与朱标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坚定与决心。
朱瀚上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所言极是,朝廷之力确需审慎运用,方能惠及万民。但臣等以为,当前之急,在于稳定民心,解决百姓燃眉之急。”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深邃,似乎在思考着什么。“瀚弟言之有理,民心乃国之本。然则,具体该如何施行?”
朱标上前,语气中满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父皇,儿臣以为,首先应加大赈灾力度,确保粮食与药材能及时送达灾区。同时,应派遣得力官员前往各地,监督赈灾物资的分发,防止贪腐滋生。”
朱元璋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赞许:“标儿所言,正是朕所虑。贪腐乃国之蠹虫,必须严惩不贷。瀚弟,你以为如何?”
朱瀚沉吟片刻,道:“陛下,臣以为,除严惩贪腐外,还应加强对地方官员的考核与监督,确保他们真正为百姓谋福祉。同时,可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巡查各地,收集民情,及时上报。”
朱元璋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瀚弟此议甚好。监察之事,确需重视。标儿,你可愿担此重任?”
朱标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激动,连忙跪拜道:“儿臣愿为父皇分忧,愿领此任。”
朱元璋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话锋一转:“然而,仅解燃眉之急尚不足够。瀚弟,你素有谋略,以为如何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之苦?”
朱瀚沉思片刻,缓缓道:“陛下,臣以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百姓之苦,需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兴修水利,确保农田灌溉;二是减轻赋税,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三是重视教育,提高百姓素质,为未来培养人才。”
朱元璋闻言,目光中闪过一丝深思:“兴修水利,减轻赋税,重视教育……此三者皆乃国之大计,非一日之功。瀚弟可有具体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