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发现
按照这个思路,周伶从新作了部署。
长海叔我们负责“铲地皮”,就是去青州收老书古本,周伶则留在济南继续查资料。
不过长海叔考虑了一下,说收书他俩就够用,让我和建新哥留在济南,一方面我也可以帮忙查资料,另一方面,我俩年纪虽小,但毕竟是男丁,留在周伶身边也方便照应。
周伶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同意了。
不熟悉古董行的朋友,大概不明白,为什么要留在济南查资料,去青州边收边查不是更方便么?
这是因为,济南英雄山文化市场,是除上海文庙以外,整个华东最大的旧书交易市场!
换句话说,这里保有的青州古籍,根本不比青州本地少。
所以打从第二天起,我和周伶就泡在了图书区。
泡图书分人。
对于不爱看书的建新哥来说,他只坚持了一个小时就开始打哈欠,然后找个借口就掉头跑了。
但对于能投入进去的人,我觉得,只需要半天时间,他就会上瘾!
废寝忘食都懂吧?
这话完全不夸张,因为真的会忘记吃饭。
或许这就是“精神食粮”一词的来源,当你被某一段文字吸引,你就感觉不到饥饿了。
这一点懂的人自然懂。
我觉得大家都懂,因为不懂的人,应该只喜欢泡妹子,而不会来看小说……
各类古书中,我尤其喜欢看的是个人札记。
就记载老太监墓那个匠户写的那种。
哪怕就是流水账也不例外。
不是因为这里边可以发现古墓信息,而是看这种札记,你能了解到一位古人某一时段,甚至是一生的经历。
对此,我愿称之为——穿越时空的相遇。
这话说起来或许有点大,但很贴切。
一旦你沉浸在某位古人的生平中,你就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个人活了,活生生站在你面前了!尽管不能对话,但却能依稀感受到,他的这一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
所以各位要是有机会,也推荐多去看札记。
真的,特别有意思。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其间辣眼睛之处,完全是数不胜数……
泡图书区也需要技巧。
毕竟光看不买,是个人就烦,所以你还得会点套路。
这个要自己摸索,这方面我的总结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三分翻看三分拍马,两分挑刺一分虚夸,最后一分不问价。
因为问价不买,你就属于找茬。
刚泡那几天我就没少挨骂,是纯靠没脸没皮扛下来的。
此外古书大多都是残缺不全,稍不注意就容易损坏,这个没窍门儿,只能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好在当年图书区那些老板们,大多在四五十岁以上,一般很少跟我一个半大孩子较真儿,说两句也就拉到了。
现如今,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他们大概也都退休了,大家如果有曾在那做过买卖的亲戚朋友,不妨跟他们提一嘴“厚脸皮的小东北”,或许他们回忆片刻,还能依稀记起一个头带耳套、穿美邦棉服的男孩儿来……
十几天后,事情终于出现了进展。
那天是周六,市场人很多,我在看一本名叫《花间赘语》的老书时,发现其中两段文字有点特殊。
当时看了很多遍,原文大致是这么写的:
昔日于香韵楼,未及须臾而疲敝难兴,竟为惋兮所哂。彼焉知吾方愈于旬日之寒疾,元气初复,神姿未振。洎乎立夏,经半月之养息,精盈气满,誓展雄威。
乃至,忽见同窗吴敏行。敏行,益都人氏。吾问其所以至济南者,对曰王府有召,征其家六十顷山地,唯偿以三十亩水田。见其忧然于色,吾劝其宜知进退,遂使惋兮相伴,乃稍悦。吾以为,此人贪而无厌,佯作怨怼。山地奚用?岂若三十亩水田之饶裕乎?真愚陋之徒也!
原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好在看了十几天的古书后,我已经基本克服了阅读障碍,而且只要不是特别晦涩的文章,大多都可以做到直译。
不过前边那段没啥大用,各位就自己脑补吧,咱只翻译一下后半段。
大意是:“到了之后,却看见同窗吴敏行,敏行是益都县人,我问他怎么来济南了,他说王府召见,占了他家六十顷山地,却只给了三十亩水田做补偿,我看他愁眉苦脸的,就劝他要知道进退,还让惋兮去陪他,他这才高兴了一些。”
“要我说,这人就是得了便宜还卖乖!山地有鸡毛用?哪有三十亩水田香,真是个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