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0章 枯窖白骨!1999年宜阳县石桥村“10·31”特大杀人匿尸案

调精干警力挥师石桥,力争速破此案。

根据专案组的部署,参战民警兵分三路,除继续对现场及尸骨进行勘查和检验外,又以石桥村为中心,对与之相邻的赵堡、白杨等乡镇的10余个村庄进行拉网式调查,并利用广播、电视等形式查找尸源。时值冬季农村水利建设会战,十里八村的乡亲大都在工地上穿梭奔忙。

白天,侦查人员来到工地,趁村民做工休息的间隙,利用广播、开群众动员会等形式通报案情,鼓励、动员群众反映线索;晚上,干警又挨门逐户到乡亲家登门座谈。

几天的工作,干警们先后走访群众9000余人,并收集到多条有关失踪女子的线索。

11月4日下午,赵堡乡油路口村的一村民反映:该村1998年曾失踪一个女子,但后经该父母辨认,死者的体貌特征及所穿衣物与失踪女子不符;

11月5日下午,民警们在赵堡乡走访时,得知该村曾丢失一名妇女,但经调查核实,这名女子年龄己近 40岁……

线索一条条被否定之后,案件陷入僵局。

“尸源找不到,案件是否要就此放弃?”

11月4日上午召开的案情分析会上,局长高保中一句掷地有声的问话,让在场民警的脸色猛然一凛。高保中接着解释道:“从表面情况看,这起案件是一起无头案,假如我们从反向思维的角度考虑,任何案件的发生都和周围环境、人员有着必然的联系,这起无头案也不例外,只要我们能在调查走访中积极发现线索并最终发现犯罪分子做案的蛛丝蚂迹,那么无头案最终会变成有头案!”

高保中局长的话提醒了大家,30余名干警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案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最后,负责案件侦破的副政委胡松欣对大家的意见进行了归纳:

其一、尽管我们在调查走访中没能查清尸源,但死者既然死在石桥村,那么她必定生前在此处出现过,同时结合其穿布鞋、带有顶针等特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应着重调查是否有年龄在25-40岁、与死者体貌特征相符的农村妇女在案发时到过石桥村;

其二、从现场的情况看,发现死者的红薯窖旁还有大大小小十多个窖,而犯罪分子之所以单挑张家的窖,原因之一就是罪犯对张家红薯窖废弃多年这个情况掌握得十分清楚,而熟悉这个情况的又只能是石桥村中人;

其三、能将一个年纪正轻的女子杀死并移尸红薯窖,这说明犯罪分子应为青壮年,也就是说,在确定疑犯对象时,应将重点放在石桥村中熟悉张家红薯窖情况,且案发后表现异常的青壮年男子身上,同时,对周边乡村年龄在16-45岁之间,曾受过打击处理的男子逐个进行调查,力争从中发现线索,带破此案。

参战民警兵分五路,分头开展工作。

经过民警们夜以继日地工作,16名嫌疑人员被确定下来,40多条有价值的线索也被筛选出来,但民警们对这些嫌疑人员逐个进行调查核实后,其作案可能又被一一排除,案件再次陷入侦破的泥潭。

正当大家为案件的再次搁浅而焦虑不堪时,一条突然出现的线索使案件有了柳暗花明的转机。

11月5日上午,当胡松欣副政委同一位老农攀谈时,了解到去年夏天过后的一天下午,张胜武在自家承包的菜地附近收留过一个外地妇女,第二天妇女便不知去向,而妇女穿的正是一件白色长袖衬衣!

线索重要!11月5日上午,胡松欣副政委迅速命令专案组对张胜武进行秘密侦察。

现年31岁的张胜武是石桥村五组人,兄弟西个中排行老二,1990年从部队复员后,承包了村东6亩多的水地种起了蔬菜,并且签定了为期10年的承包合同。张胜武在菜地旁盖起了小屋,吃住都在那里,加之他腿脚勤快,种菜有方,三里五村的乡亲大都到此买菜,菜地的收益自然不差,几年来,张胜武靠种菜的收入娶妻成家,并盖起了水泥结构的三间房,如今又添了一双儿女,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但就在1998年10月,张胜武突然放弃了一向收入不错的菜地,卷起铺盖到外地打工去了,而且干的是又苦又累的砖瓦工。

放着种菜的财不发,偏偏要到外遭罪,这令乡亲们大惑不解。

由于张胜武打工未归,专案组的民警们在掌握了张胜武家族的基本情况后,又出其不意地对张妻进行了讯问。张妻倒也爽快,几番问话后,便竹筒倒豆子般的讲了有关外地妇女的来龙去脉。

1998年夏季的一天傍晚,张胜武突然领回一个外地妇女,问其来历,张胜武说是在菜庵旁碰到的,领回家想给打光棍的哥哥当媳妇,当晚张妻和妇女一块住,半夜发现妇女又

不想错过《那些轰动一时的大案奇案》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