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老鼋被视为具有灵性的神物,它们在射阳河底生活己久,守护着这片水域 。本文搜:肯阅读 kenyuedu.com 免费阅读传说中,老鼋体型巨大,力大无穷,能够呼风唤雨,预知吉凶。它们的存在,让射阳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老人们常说,射阳河里的老鼋在水里嬉戏晒太阳的时候,头有农村大铁锅那么大,出水的鼋背都有八仙桌大,硕大无比 。
当工程队得知可能是老鼋在作祟后,心中充满了敬畏和担忧。他们深知,在民间信仰中,冒犯神灵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于是,工程队决定听从 “高人” 的建议,举行一场祭祀仪式,向老鼋赔礼道歉,祈求它们的谅解和庇佑。
工程队按照 “高人” 的指示,精心准备了祭祀所需的物品。他们买来猪头、羊、鸡、鱼、水果、香烛、酒等丰盛的贡品,这些贡品都是当地祭祀中常见的,被认为能够表达人们的诚意 。工人们划船到河中心,将贡品缓缓投入水中。在投放贡品时,大家都怀着虔诚的心情,默默祈祷老鼋能够接受他们的道歉,不再干扰工程的进行。
就在贡品投入水中的那一刻,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下起了小雨,雨滴打在河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这一景象让工人们感到十分惊奇,他们纷纷猜测,这是不是大鼋在回应他们的道歉。有人说,这是大鼋被他们的诚意所感动,所以降下甘霖;也有人说,这是大鼋在警告他们,以后不要再轻易打扰它们的安宁 。
然而,第一次祭祀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护筒依然失踪。工程队再次找到 “高人”,在经过一番调查后,“高人” 指出,是因为上次祭祀时贡品不完整,才导致大鼋没有接受他们的道歉。于是,工程队决定再次举行祭祀仪式,这一次,他们格外小心,确保贡品的完整和仪式的庄重。
为了表达最大的诚意,工程队将此事上报给了县政府。县政府对此事高度重视,县长亲自来到河边,带领众人举行了一场庄重的祭祀仪式。县长手持香火,诚心诚意地祈求大鼋能够谅解,让工程顺利进行。在祭祀过程中,现场气氛庄严肃穆,所有人都怀着敬畏之心,向老鼋表达着自己的歉意和期望 。
这次祭祀仪式结束后,钢护筒再也没有失踪过。工程队终于可以顺利地进行施工,大家都认为,是县长的诚意和庄重的祭祀仪式感动了大鼋,让它们不再为难工程队 。这场祭祀仪式,不仅体现了民间信仰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未知和困难时,对神灵的敬畏和依赖 。
县长参与的这场祭祀仪式,仿佛是一个转折点,为整个工程带来了转机。从那以后,钢护筒再也没有失踪过,工程队终于可以安心地进行施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工人们鼓足了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大桥的建设中。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日夜奋战在工地上。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建成这座大桥,让两岸百姓早日摆脱交通不便的困扰。
随着工程的顺利推进,大桥的轮廓逐渐显现出来。桥墩如巨人般屹立在河水中,稳稳地支撑着桥身。桥身的钢梁一根根地架起,连接着两岸的希望。在建设过程中,工程队始终严格把控质量,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施工。他们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确保大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1995 年 8 月,千秋大桥终于顺利建成通车。这一天,整个射阳县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两岸的百姓纷纷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座大桥的诞生。他们看着这座宏伟的大桥,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感激。这座大桥不仅是交通的纽带,更是人们心中的希望之桥。
千秋大桥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射阳河两岸的交通状况,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它缩短了两岸之间的距离,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的运输。从此,射阳河两岸的百姓告别了依靠摆渡的历史,天堑变通途。
在大桥建成后,人们在桥边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天福寺。寺庙前有一副对联:“天命有常禅师指路,福如射水寿鼋永年。” 这副对联不仅是对那段神秘往事的纪念,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大鼋的敬畏之情。天福寺的存在,让千秋大桥更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每年都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参观这座大桥和寺庙,聆听那段关于老鼋的传说。
随着千秋大桥的建成,一段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也暂告一段落,但人们对这段经历的记忆却永远不会消散。为了纪念这段不平凡的历程,也为了表达对传说中老鼋的敬畏之情,人们在桥边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天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