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80章 势

王小天将一叠情报摊开在檀木桌案上,泛黄的纸页间夹着新印的《南洋时报》,头版标题"炎黄旗插遍吕宋——百万侨胞自发迎接护国军"的油墨未干。′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窗外的蝉鸣裹着盛夏的热浪涌进室内,伟人正用狼毫笔在宣纸上临摹《兰亭序》,笔锋却比往日更沉,墨色在"仰观宇宙之大"的"仰"字末尾洇开个小团,像朵待放的云。

"老伙计,"伟人忽然搁下笔,指节叩了叩地图上被朱砂圈出的马来半岛,"你看这颜色,红得像当年郑和宝船下的海。"他袖口露出半截褪色的蓝布,那是三十年前在井冈山时缝的,"可现在红的是我们的旗帜,不是血。"

王小天顺着他的目光望去,东南亚地图上,从缅甸到印尼的沿海重镇都标着"己控",内陆的掸邦、加里曼丹部落区则画着虚线——那是护国军派去的"文化使团"正在建立的屯垦点。"英国人和美国人,昨天还在想着怎么收回新加坡。"他翻开最上面一份电报,"德国的克虏伯公司把最后一批机床订单转到了苏联,苏联...他们对海参崴,还是念念不忘。"

"可那是我们的土地。"伟人轻笑一声,伸手蘸了蘸砚台里的松烟墨,"当年蒙古铁骑过漠南时,金国的将领也在演'坚壁清野'。"他笔走龙蛇写下"势"字,最后一竖拖得极长,"他们怕的不是刀枪,是这股势。你记不记得去年在河内的祭孔大典?"

王小天当然记得。那天他站在文庙的杏坛下,看十万越北百姓跟着学子们齐诵"礼之用,和为贵"。穿奥黛的少女捧着竹简跪在台阶上,银饰在阳光下晃成一片,而讲经台上的老儒生用越语念到"西海之内皆兄弟"时,前排的法国传教士悄悄抹了把眼泪——那是他第三次来听,前两次还在偷偷记"异端言论"。/x?i`n_k′a!n-s′h!u?w,u..*c^o,m_

"文化不是软刀子,"伟人把写好的"势"字贴在地图中央,"是我们的根。当年蒙古人能踏平欧洲,靠的是骑兵;我们能让东南亚归心,靠的是他们祖先读过的《论语》。"他转身看向窗外,远处传来护国军军乐队的排练声,《茉莉花》的旋律混着蝉鸣飘进来,"美国人现在怕的不是我们造了多少飞机,是他们自己的报纸登了——'黄祸再临,然此黄非彼黄'。"

王小天从文件夹里抽出份特殊的报告,封皮印着"归化人口统计"。"上个月有七万三千侨胞申请加入华夏籍,"他指着其中一页,"曼谷的华人商会捐了三艘轮船给水师,马尼拉的侨校把《三字经》编进了菲律宾语教材。最妙的是暹罗王室,拉玛九世把御书房改成了'华夏典籍馆',昨天还发电报说要派王子来南京太学留学。"

伟人伸手摩挲着那份报告,指腹触到"七万三千"的数字时微微发颤。"当年汉武帝通西域,带的是丝绸和铁器;我们今天走出去,带的是《春秋》和算盘。"他忽然抬头,眼里闪着光,"去把云南的茶种多运些去缅甸,让那些山地部落种茶比种鸦片划算;再让泉州的老匠头带着雕版印刷术去印尼,教他们印《古兰经》——要让他们知道,跟着华夏走,日子比跟着白鬼强。"

窗外传来归航的汽笛长鸣,是护国军的"镇海号"巡洋舰从南海回来了。王小天望着那艘漆着朱红龙纹的军舰缓缓靠岸,忽然想起今早收到的密电:美国国务卿在国会演讲时说"新华夏是文明的新形态",英国首相在下议院被质问"为何要联合白人压迫黄种",而苏联的《真理报》头版竟登了篇《论中华文明的现代性》。·午^4!看·书^ *已`发_布+罪~新_漳?劫!

"老伙计,"伟人重新拿起笔,在"势"字旁边添了只振翅的玄鸟,"他们以为要围猎的是一头猛虎,却不知我们早己织就了一张网——网的每一根丝,都是千年文明织就的。"他笔锋一转,在"网"字中央点了个朱砂点,"等他们反应过来时,这网早把他们自己的手捆住了。"

蝉鸣声忽然高了些,王小天望着案头那叠越堆越厚的"归附文书",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仰光见到的老华侨。那老头攥着他的手说:"小先生,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就想在孙子长大前,能活着看到炎黄旗在南京城头飘。"此刻,他望着窗外飘扬的赤帜,忽然觉得那老华侨的愿望,或许比所有人想象的都要近了。

笔尖在"势"字最后一笔收住,伟人轻声道:"去把南京夫子庙的古柏拍张照,要让全世界看看——我们的根,比他们的炮管还硬。"

伟人将半干的狼毫笔往笔山一搁,指节叩了叩摊开的《东南亚局势图》,朱砂圈出的新加坡港正泛着暗红:"恩来,这桩事得劳你跑一趟。"

周总理正低

不想错过《穿越从东北崛起》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