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章 起床禁忌

天刚蒙蒙亮,老辈人就开始讲究"晨起三不沾"——不沾钱、不沾嘴、不沾荤。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com 本文免费阅读您要是大清早摸出手机收个转账,保不齐得被家里老人念叨:"这是要破一天财运的!"其实这套讲究可不止在民间流传,连唐代药王孙思邈都在《千金方》里写:"晨起忧钱财,如饮砒霜药。"这话搁现在就是提醒打工人——睁眼先别盘算KPI,小心焦虑情绪比咖啡先上头!

要说这清晨串门的学问,胶东渔村的规矩能写本小说。您要是天不亮去邻居家借渔网,得站在院门口扯着嗓子喊:"他婶子,家里有人没?"明明瞅见屋里亮着灯,非得整这出"清晨对暗号"。等大嫂子应声了,您还得补一句:"门给您带上了啊!"这哪是串门?简首是演谍战片!可老渔民们说透了:早年海上跑船的汉子们黎明出海,家里只剩妇孺,这套流程既避了孤男寡女的闲话,又让左邻右舍当个见证。

最逗的是亲属间的"晨忌"。在河北某些村子,小叔子跟嫂子平素能开玩笑,可要是太阳没晒透房檐就逗闷子,保准被老族长拿烟袋锅敲脑袋。老话儿说"晨光带煞,笑闹冲了家神",其实暗合了《礼记》里"男女不杂坐,不同施枷"的伦理。去年保定有个网红首播晨跑,顺道跟堂嫂开了句玩笑,评论区瞬间被大爷大妈攻陷:"小伙子不懂晨昏大防!"

生意人的晨间忌讳更玄乎。江南丝绸铺的老掌柜们,宁可大清早往门外撒铜钱,也绝不在开张前还债。您要是不信邪,杭州清河坊有家百年老店挂着的警示牌就是明证——光绪年间某任掌柜因晨起还债,当天三匹上等绸缎被老鼠啃了个精光。现代商业心理学倒给这习俗找了个说法:清晨的"破财"行为容易形成心理暗示,影响全天经营状态。

要说最反常识的,当属湘西苗寨的"晨食忌"。您要是大清早看见苗家阿妹端着腌鱼路过,可千万别夸"真香"——人家这是祭祖的供品!按《苗疆风俗考》记载,晨间食荤会惊扰夜游归来的祖灵。前年有个驴友误食了苗家晨祭的腊肉,被要求连喝三碗糯米酒"净口",结果醉到日落才醒,成了寨子里的经典段子。

不过有些晨忌确实暗藏科学。比如晋商票号流传的"晨不议价",表面说是怕冲了财神,实则因古代账房先生多是老花眼,晨光昏暗容易看错数字。现代研究更发现,人体皮质醇水平在清晨达到峰值,此时决策容易冲动——要不怎么说"千万别在早上吵架"呢?

如今这些老讲究正在新旧碰撞中蜕变。北京胡同里的早点摊主,手机支付到账的"叮咚"声从清晨响到晌午,也没见影响生意;深圳科技园的年轻创客们,晨会时捧着冰美式大谈融资,早把"晨不谈钱"抛到脑后。可您要是细品,那些流传千年的晨忌里,藏着的分明是古人调节作息的智慧:晨起忌浮躁、忌逾矩、忌透支,说到底都是教人"一日之计在于稳"。

下次您被手机闹钟吵醒时,不妨试试老法子:先对着窗外发会儿呆,把待办事项暂搁心头。毕竟连智能手机都有"勿扰模式",咱老祖宗的"晨起禁忌",不就是古人版的心理防沉迷系统么?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