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章 举止禁忌

您可别小瞧咱中国人这站坐走卧的规矩,里头门道比您想象的多得多。本文搜:读阅读 duyuedu.com 免费阅读就拿我小时候来说吧,但凡在饭桌上驼个背,我奶奶的筷子头准得敲我手背:"脊椎骨要插根擀面杖似的!"这话糙理不糙,您琢磨琢磨,为啥老祖宗非得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这里头既有玄乎的讲究,也有实在的科学道理。

先说这站相。您瞅瞅故宫太和殿前那铜鹤,昂首挺胸的架势就是活教材。《礼记·玉藻》里写得明白:"立必正方,不倾听。"这可不是瞎讲究——前年国家博物馆修复明代官员画像,发现所有画中人都保持着"三山对正"的站姿:百会穴对天山(头顶),丹田对地山(肚脐),涌泉对人山(脚心)。敢情这站姿里头藏着天地人三才的玄学讲究。现代脊柱外科大夫也说了,这么站着能让腰椎承受力减少三成,要不怎么说老话里都透着养生智慧呢。

您要是在老北京茶馆见过说书先生,准注意过他们开场前必整衣冠的讲究。这可不是穷讲究——我认识个曲艺界的老前辈,他说早年间学徒光练站功就得三年。得在八仙桌边站成"青松式",头顶水碗,腋下夹宣纸,稍一晃荡就得挨板子。您说这是折磨人?去年《人体工程学》期刊上有论文证实,这种训练能增强核心肌群稳定性,比现在健身房私教课还管用。

坐相的规矩就更邪乎了。去年我在山西乔家大院参观,导游指着太师椅说:"这椅子设计得有讲究,坐满三分之二,后背自然挺首。"要按《朱子家礼》的说法,这叫"虚坐实德",留的那一寸空当是给"德行"留位置。您还别不信,现代行为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坐满椅子的人更容易被判断为傲慢,而坐三分之二的人亲和力评分高出20%。要不怎么说老规矩里都是人情世故呢。

记得我表妹头回去男朋友家,就因为跷二郎腿被未来婆婆念叨了半年。这事要搁在满族家庭更了不得——满族老讲究"坐炕不悬足",说是脚底板朝外会带走福气。沈阳故宫的研究员跟我说,这规矩其实跟早期狩猎文化有关:盘腿坐能随时起身应对危险。现在看也是养生妙招,您看瑜伽里的莲花坐姿,跟这老讲究异曲同工。

走路的讲究就更值得说道了。我爷爷那辈人常说:"走道带风的人有官相。"这话在《相理衡真》里有依据,说是"步稳则运稳,摆臂如量尺"。去年清华美院的服装设计系搞了个实验:让模特分别用外八字、内八字和标准步态走秀,结果评委给标准步态的评分高出三成。敢情这"行如风"不止是观感问题,还首接影响别人对咱的判断。

您听说过"步忌踩裙"的讲究吗?我姥姥是苏州绣娘出身,她说旧时新娘子过门,喜娘得专门教"莲花步"——不能快不能慢,裙摆纹丝不动。这可不是穷讲究,《扬州画舫录》里记载的盐商夫人,就因为踩了裙角跌跤,被传成"福薄"遭婆家嫌弃。现代服装设计师分析,这种小步距走法能最大限度展示刺绣纹样,您说老祖宗是不是营销高手?

要说最玄乎的当属蒙古族的坐姿禁忌。去年我去呼伦贝尔草原做客,主人家再三叮嘱不能盘腿坐毡房正中。当地萨满告诉我,那是留给长生天的位置。结果您猜怎么着?后来查《蒙古秘史》,发现成吉思汗召开部落会议时,确实只在西北角设座。环境心理学家解释,游牧民族通过方位记忆维持空间秩序,这套系统比GPS定位还精确。

现在小姑娘们爱学的"名媛坐",其实咱老祖宗早玩剩下了。《清稗类钞》里记载的旗人格格,落座前必用绢帕扫三下椅子,说是"掸去晦气"。要我说这就是古代防走光妙招——穿着花盆底呢,不这么着根本坐不稳当。您看现在礼仪培训班教的"裙装落座法",跟这老讲究一模一样,只不过把绢帕换成手包了。

您可别以为这些规矩都是封建糟粕。前些日子上海外滩有个挺有意思的实验:让两组志愿者分别用标准站姿和慵懒站姿问路,结果标准站姿组获得帮助的成功率高出40%。这正应了《弟子规》里那句"步从容,立端正",敢情良好的仪态真是行走社会的通行证。

不过有些老讲究也得与时俱进。像我二叔在深圳开互联网公司,最看不惯年轻人开会抖腿。要按老说法这叫"财神跺脚",其实从医学角度说,抖腿是焦虑的表现。去年他们公司搞了个"正姿计划",给员工配了智能坐垫,数据证明坐姿端正的员工工作效率提升15%。您看,老规矩配上高科技,照样玩得转。

最让我开眼的是在泉州见识的"茶座礼仪"。当地老人端茶时必定虎口对壶嘴,说这是"龙含珠"的吉兆。后来查《闽小记》才知道,明代海商谈判时靠这个手势辨别敌我——虎口茧子厚的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