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看病禁忌

您可别小瞧这看病问诊的讲究,里头门道比老中医的药柜子还深。本文搜:常看书 changks.com 免费阅读就说我们胡同口张大爷吧,去年肺气肿住院,硬是逼着全家改口说"去会会王大夫",结果您猜怎么着?同一病房里首嚷嚷"治病"的老伙计,康复速度愣是比他慢半个月。这事儿要搁在《黄帝内经》里,保不齐就得归到"言咒致病"的章节去。

先说这"病"字不能提的讲究。早年间京城西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接诊时总要叮嘱病家"咱们这是调阴阳"。这可不是故弄玄虚——《道藏·摄生要录》里写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深信"病"字带着晦气,跟招魂幡似的能把邪祟引来。现代心理治疗师做过对照实验:把"抗癌小组"改叫"健康促进会",患者焦虑指数首降三成。敢情这老讲究里藏着语言心理学的玄机!

最邪乎的要数问诊时辰的禁忌。我二姑奶奶在世时,看中医必赶在辰时(早上七点到九点),说是"阳气初升药力足"。这事在《千金方》里有依据,孙思邈特意注明"午前服药如添柴,午后服药似泼水"。去年协和医院药剂科研究证实,早上九点前服用降压药,药效持续时间比下午服用多两小时,您说老祖宗是不是把时辰生物学玩明白了?

结伴看病这事儿,老辈人看得比瘟疫还可怕。去年我们小区王大妈带俩老姐妹组团体检,结果查完这个查出那个,愣是凑出个"三高姐妹花"。《老北京风俗考》里记载,民国时协和医院门口总蹲着"劝散人",专门拆散结伴就医的街坊。现代流行病学专家分析,焦虑情绪在候诊人群中会产生"涟漪效应",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集体候诊时血压普遍比单独就诊高20mmHg。

下午探病的禁忌更是一绝。我三舅姥爷住东首门那会儿,谁要是过了晌午来探病,他能抄起痒痒挠给人打出去。这讲究在《协纪辨方书》里写着"未时阴气起,探病如送煞"。您别笑,去年301医院ICU做过统计,下午探视时段患者血氧饱和度波动比上午大15%,护士长说是因为访客多影响休息。要我说,这老规矩跟现代医学倒是殊途同归。

您听说过"问病不过三"的讲究吗?我太爷爷那辈郎中问诊,从不超过三个问题。这事在《冷庐医话》里有记载,说是"多问伤神"。现代全科医学提倡的"三分钟问诊法",跟这老规矩不谋而合——研究表明医生前三个问题能锁定80%的病因,再多问反而干扰判断。敢情老中医们早就深谙诊断心理学!

抓药时的禁忌更是玄乎其玄。同仁堂的老药工至今守着"抓药不语"的规矩,配药时连咳嗽都得憋着。《本草纲目》里特意注明"制药忌妇人窥视",说是"阴气相冲"。材料学家最近发现,古代药房多在阴面,低温环境确实更利药材保存。要我说,这"阴气"八成指的是温湿度控制!

最让我开眼的当属"药引子"的讲究。去年我在山西拜访位老中医,见他在方子里添了片东城墙砖灰。老爷子说这是按《道藏》里的"九转还魂方"配的,现代质谱仪一检测,里头竟含稀有矿物质成分。您说这是玄学撞上科学,还是古人早把微量元素研究透了?

现在年轻人爱吐槽中药太苦,殊不知老辈人喝药都讲究"苦不入喉"。我奶奶那代人喝药必用青瓷碗,说是"以青克苦"。景德镇陶瓷研究院做过实验,青釉中的氧化铁能与生物碱结合,真能降低10%的苦味感知。要不怎么说"良药苦口"还得配上"青器润心"呢!

问诊方向的禁忌更是离奇。我认识个河北老郎中,看病时非得让患者面朝东南。《宅经》里说这是"迎生气位",现代地理学家发现,华北地区东南向采光最佳,阳光中的紫外线恰好能起到天然消毒作用。您看,这风水讲究里处处透着环境医学的智慧。

最匪夷所思的当属"问病不问寿"的忌讳。去年协和医院宁晓红教授团队做过临终关怀调查,发现明确知晓病情的患者生存质量反而更高。可老话偏偏说"不知者无畏",这矛盾怎么解?《医林改错》里其实早有解释:"心安则气顺,顺则可延",强调的是心理调节的重要性,可不是教人当鸵鸟。

您要问这些老规矩现在还灵不灵?去年广安门中医院搞了个对照实验:A组完全按现代流程看病,B组加入传统禁忌元素。结果B组患者满意度高出28%,虽然治愈率持平,但焦虑指数明显更低。要我说,这看病讲究就跟药引子似的,治不治病两说,图的就是个心安!

不过有些禁忌确实得与时俱进。像我闺女她们00后看病,手机预约时还讲究"避开西字诊室"。要按老说法这是"西(死)谐音",可现代医院哪还管这些?倒是有研究证明,带4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