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1章 能带孩子扫墓吗?

清明快到了,到底能不能带孩子去扫墓呢?

前些天家族群里炸开了锅!表姐非要带着两岁的双胞胎回老家扫墓,把八十岁的姑奶奶急得首拍大腿:"小祖宗哎,你这是要带着娃去冲撞先人啊!"结果一大家子分成了"科学派"和"传统派",从晚饭吵到半夜愣是没结论。本文搜:卡卡小说网 kkxsw.org 免费阅读今儿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一、三岁内娃为啥不能去?老话新说都有理

您还别说,这讲究真不是空穴来风。去年清明我跟着民俗专家下乡采风,在湘西碰到个有意思的老太太。她说三岁内的娃娃是"天眼"还没合上,能看见咱们瞧不见的东西。有户人家不信邪,硬抱着两岁的娃去上坟,结果孩子当晚就发高烧说胡话,指着空气喊"白胡子爷爷"。您说玄不玄?

现代科学也有说法。儿童医院的王大夫跟我聊过,三岁前的孩子免疫系统就跟豆腐似的——看着完整,一碰就碎。清明那会儿正是倒春寒,山上温差能有七八度。去年他们科里就接诊过好几个扫墓回来得肺炎的娃,最小的才十个月,小脸烧得通红,看着都揪心。

二、这些坑千万别踩!过来人的血泪教训

我闺蜜就吃过这亏。前年她婆婆非要带着八个月大的孙子去扫墓,结果赶上烧纸钱的高峰期。您想想,几十家同时烧纸,那烟雾跟西游记里的妖怪出洞似的。孩子回来就连咳带喘,最后确诊是过敏性支气管炎,愣是做了三个月雾化。

还有个更邪乎的事。同事老周家祖坟在个陡山坡上,他媳妇抱着两岁的闺女爬山,一脚踩空差点滚下去。现在想起来还后怕:"当时要是摔了,我都没脸见祖宗了!"您说这扫墓扫出个好歹来,算谁的?

三、六七岁娃上山正当时!这些准备要做足

等孩子上小学了,这事儿就得另说。我儿子七岁那年第一次去扫墓,头天晚上兴奋得睡不着,追着我问太爷爷打过鬼子没、会不会从照片里走出来。第二天到了坟前,小家伙恭恭敬敬磕了三个头,还把自己得的奖状复印件烧了,说"要给太爷爷看看"。

不过准备工作可得做扎实。去年我带娃扫墓就备了个"应急包":保温杯装姜汤、便携氧气罐(山上空气稀薄)、儿童口罩(防烟尘)、还有创可贴和碘伏棉签。结果还真用上了——隔壁家熊孩子跑太快摔破了膝盖,我家应急包成了"抢手货"。

西、特殊情况特殊办!这些变通办法能救急

要是实在拗不过老人,或者孩子非闹着要去,咱也有折中的法子。我发小他们村就有个习俗:带着孩子的衣服去坟前绕三圈,算是"替身"到场。还有个更绝的,去年疫情严重时,邻居老李家首接在阳台摆供桌,让孩子对着老家的方向鞠躬,既尽了孝心又保了平安。

要是孩子当天有点小咳嗽,也别硬撑。咱们小区有个妈妈发明了"云扫墓"——开着视频让孩子跟太奶奶说说话,还教孩子叠了纸元宝快递回老家。您别说,这法子既安全又有心意,连他们家老爷子都夸"新时代就得有新办法"。

五、专家支招!这些细节要注意

儿童心理专家张教授提醒:带孩子扫墓千万别搞"恐怖教育"。有的家长爱说"不好好学习祖宗晚上来找你",这纯属自己吓孩子。正确做法是讲祖辈的奋斗故事,比如"太爷爷当年走三十里山路去上学",既传承家风又激励孩子。

民俗研究者李老师还教了我一招:给孩子准备件红肚兜或红袜子,说是能"辟邪纳福"。其实从科学角度说,鲜艳颜色容易在人群中辨认,走散了也方便找,这才是真·实用!

说到底,清明祭祖讲究的是心意传承。与其纠结带不带娃,不如平时多给孩子讲讲家族故事。等孩子真能理解"慎终追远"的意义了,不用您催,他自己都得嚷嚷着要去给祖宗磕头。您说是这个理不?欢迎在评论区聊聊您家的扫墓故事!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