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35章 遇蛇禁忌

"长虫进宅,好事自来"——这话搁现在年轻人耳朵里,保准得掏出手机查导航,以为是什么新开的农家乐。本文搜:断青丝小说 dqsbook.com 免费阅读可要是在咱爷爷那辈儿,这话能让人汗毛倒竖。农村老话里说的"长虫",其实就是蛇,这玩意儿在田间地头窜来窜去,闹出的讲究比电视剧还精彩。今儿咱们就掰扯掰扯这些藏在蛇皮底下的老规矩,您可听仔细喽,保准比看《动物世界》带劲。

先说这蛇进家门的讲究。前阵子抖音上有个视频火得很,城里姑娘回老家看见房梁上盘着条菜花蛇,吓得首喊119。要搁三十年前的老辈人,准得先按住她别乱动——按《中国民俗志》里的记载,蛇进宅子分三六九等:青蛇是财神爷派来送钱的,得供着;黑蛇是祖宗显灵,得烧纸;要是碰上白蛇,嚯,那可是白娘子下凡,得摆三牲祭品。您还别笑,去年咱村东头王寡妇家真就来了条白蛇,第二天她家母鸡连下三个双黄蛋,这事儿到现在还在村口茶馆当新闻讲。

不过您要真在家撞见蛇,可别急着学许仙。老讲究里说,赶蛇得用竹竿轻轻挑,不能见血。这事儿听着玄乎,其实有科学门道:蛇类专家在《爬行动物学报》上发过论文,说蛇受惊时释放的费洛蒙会引来同类。前年张家沟李老西用铁锹拍死条菜花蛇,结果半个月里他家院里钻进来七条蛇,把看家的土狗都吓尿了。后来还是村支书请了林业站的人,撒了雄黄粉才消停。

说到打蛇遭报应,咱这儿有个现成案例。2018年《南方农村报》登过个真事儿:光棍汉刘二狗打死了钻进他家米缸的乌梢蛇,结果当年他家母猪难产,承包的鱼塘翻塘,连灶台都塌了三回。村里老人说这是"蛇仙索债",逼得他大年初一扛着纸钱去后山磕头。您要说这是巧合?可巧事儿多了也邪门。生物学家倒是给过解释——蛇类在生态链里专吃老鼠,打死蛇容易导致鼠患,这可不就是"家运不顺"的科学版?

端午节撒灶灰防蛇这招,老辈人玩得贼溜。您别看现在年轻人觉得土,这法子真管用!去年省农科院做过实验,发现草木灰里的碱性物质能破坏蛇类腹部的感应鳞片,相当于给蛇穿了双硌脚的鞋。不过要论防蛇效果,还是得数雄黄粉。这事儿《本草纲目》早说过"蛇闻雄黄气即走",跟现在驱蛇粉的原理一模一样。就是得提醒您,撒灶灰得沿着墙根撒,别学村西头赵大娘把灰撒成个八卦阵,结果蛇没防住,倒把自家老头绊了个狗吃屎。

再说说这"出门莫见蛇上树"的老话。去年清明,隔壁村王麻子砍柴撞见竹叶青盘在樟树上,吓得从半山腰滚下来。这事儿被村里神婆说成是"触了霉头",结果您猜怎么着?三个月后王麻子家拆迁款下来了,赔了六套商品房!所以说这些老讲究也得与时俱进。不过心理学家倒是有个说法:突然受惊会导致心理暗示,就像打喷嚏非得说句"有人想"才舒坦。您要真碰见蛇上树,默念三遍"见蛇发财",保准比烧香管用。

说到蛇交配这事儿,那讲究就更玄了。前年谷雨时节,村口刘老三在茶山撞见两条五步蛇缠成麻花,吓得他扔了背篓就往山下窜。这事儿被传成"撞了蛇亲",结果您猜怎么着?当年他家茶园亩产翻了两番!要按老黄历上说,这该是倒大霉的事,可现实偏偏走了样。动物学家出来科普了:蛇类交配季多在春秋两季,跟农忙时节正好撞车,所以老辈人才把这当凶兆。现在看这就是个概率问题,跟出门踩狗屎一个道理。

最逗的是"秃尾蛇不能打"的讲究。去年村小学自然课上,城里来的支教老师愣说这是迷信,结果被村支书当场教育:"你小子懂个屁!秃尾蛇学名短尾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事儿后来上了县电视台,成了普法宣传典型案例。您看,老讲究和新时代就这么接上轨了。要说这规矩的科学依据,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同志给过数据:短尾蝮每年能消灭2000只田鼠,保住的粮食够五口之家吃半年。

现如今年轻人遇上蛇,第一反应是掏手机拍抖音。去年"快手"上有条视频火了:城里姑娘在农家乐抓着条菜花蛇玩首播,结果被八十岁的太奶奶拿扫帚追着打,弹幕刷得比蛇还欢实。这事儿看着乐呵,可深里想却是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您说这些老规矩要不要传下去?要我说,就像吃鱼留个鱼头——图个年年有余的彩头,真论营养还得吃鱼肉。老讲究里的生态智慧、安全警示得留着,那些神神鬼鬼的说法,就当佐料添个味儿呗。

最后说个真事。去年咱村搞美丽乡村建设,要把老祠堂拆了盖民宿。开工那天挖出个蛇窝,上百条蛇盘在祖宗牌位底下。包工头要浇汽油烧,被九十岁的六叔公拿拐棍拦下。老爷子说了句:"蛇守老宅百年,比人还念旧。"后

不想错过《民俗老讲究》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