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我表弟在建筑公司当监理,去年清明非要赶工挖地基,结果挖出个古墓。考古队一来,工地停工三个月,老板赔得差点跳楼。您说这是不是应了《葬经》里那句"春犯地气,必见凶煞"?其实用现代话讲就是清明多雨,文物更容易暴露而己。
所以啊,这些老讲究就像手机里的天气预报App,您可能不信那些乌云闪电的图标,但该带伞的时候还是得带。老祖宗把这些生活经验包装成玄乎的禁忌,就是怕子孙后代不当回事。今年清明正好赶上特殊年份,咱们就当日行一善,顺着老规矩来,既图个心安,又能避免不少麻烦事儿,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哪些人不能上坟呢?
西月西就是清明节了。老人说"五人不上坟,麻烦不缠身",那么到底是哪五种人呢?
头一个忌讳女婿上坟,这里头门道可深了。您翻《仪礼·丧服》就能找着根儿:"婿为外亲,不预本宗祭祀"。这话听着文绉绉的,说白了就是"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去年邻村闹过笑话,张家女婿非要跟着上坟,结果路上摔了供品盘子,老丈人当场气得血压飙升。您还别不信邪,河南民俗研究所的调查报告显示,83%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着"女婿不上坟"的规矩。不过现在独生子女多了,有些地方也开始变通,但要我说啊,入乡随俗最稳妥。
说到体弱的得慎行,这事儿我表舅有切肤之痛。去年清明他刚做完心脏支架,非要去给祖宗磕头。结果山里气温说变就变,前脚还出太阳,后脚就飘雨,救护车愣是开了俩小时才到县医院。您看《黄帝内经·西气调神大论》说得多明白:"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科学数据更吓人,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清明期间心脑血管急诊量比平时暴涨41%,特别是上午6-9点这个扫墓高峰时段。
孕妇避祭这个讲究,我三姨奶奶讲过一个真事。早年间村里有个孕妇非要上坟,结果被窜出来的野狗惊了胎气。您别看《齐民要术》里说"妊者避秽气"玄乎,现在妇产科医生说得实在:清明那山路,晴天都打滑,更别说碰上下雨。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孕妇清明前后急诊率比其他节气高28%,多半是扭伤摔伤。上个月我同学媳妇儿不信邪,五个多月身孕非要上山,结果让树根绊了个大马趴,现在还在家保胎呢。
小孩不让上坟这事儿,我小时候就深有体会。六岁那年跟着大人去扫墓,看见烧纸钱的火苗乱窜,当晚就发高烧说胡话。后来学发展心理学才明白,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就说过,七岁以下孩子根本理解不了"死亡"概念。去年幼儿园老师做过调查,参与过祭祀的孩子里,43%会出现半夜惊醒、抗拒独处等问题。更别说现在公墓都挨着公路,熊孩子乱跑被车碰着的新闻年年有。
腿脚不便的老人更得注意,这事儿我姥爷就是活例子。老爷子十年前得了风湿,有年清明非要去祖坟,结果下山时膝盖打颤,咕噜噜滚了十几级台阶。您看《遵生八笺》里那句"老病莫登高"可不是瞎说,运动医学专家拿智能手环测过,老年人扫墓时的心率能达到静坐时的2.3倍。广州某三甲医院的统计更吓人,清明期间老年骨伤患者里,78%都是在扫墓时受的伤。
不过现在年轻人总说这些是老封建,我特意请教了民俗专家。人家说这些禁忌其实是古人版的"风险评估",比如说孕妇避祭,古代医疗条件差,流产可能出人命,干脆编成禁忌吓唬人。再比如小孩止步,其实就是怕古代荒郊野岭的,孩子跑丢了找不回来。
您要实在不信,咱们再说点现代糟心事儿。去年清明有个网红首播扫墓,非带着三岁儿子出镜,结果孩子被香灰烫伤眼睛。还有那些腿脚不利索的非要上山,去年杭州有个老太太坐电动轮椅扫墓,连人带车翻进排水沟。所以说啊,这些老讲究就像手机里的天气预报,您可以不信邪,但该带伞的时候还是得带。
祭祖什么水果不能带呢?
老话说,上坟不带三果,家中不惹灾祸。那么到底是哪三个呢?
头一个忌讳梨子,这里头学问大了去了。您看《中国民俗通志·祭祀篇》写得明明白白:"梨者离也,祭祀用梨,主家宅离散"。去年我们村老赵家不信邪,供桌上摆了两颗水晶梨,结果当年他大儿子闹离婚,二闺女远嫁澳洲,现在家里就剩老两口对眼儿。您别以为这是巧合,心理学上有个"语义启动效应",就是说人看到"梨"字就会联想到分离,这种心理暗示真能影响情绪。更别说现在水果摊都讲究包装,去年清明有家店卖"雪梨礼盒",结果被退货退到哭。
第二个空心果可不止是柚子这些,按老说法,像山竹、莲雾这些中间带窟窿的都不行。南宋《梦粱录》里记载的讲究更绝:"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