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清的晚风当中掺杂着几丝难以消弭的热气。/6/1-墈′书/旺~ *哽+欣?蕞+哙·
首播间内的氛围,也齐洛一道接一道的轻柔声音中陷入暧昧难明的境地。
此刻,所有人都摒弃了心中所有的杂念,全数将注意力集中到他身上去。
看着那个正在试图论证一个“前无古人”般理论的男人于白墙荧幕前缓缓踱步,并顺势问出了一个不算太难的问题。
“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这一句中有什么景象重叠呢?”
景象重叠?
古文化研究院内一众老人脑海中盘旋着这句话,目光不住在《桃花源记》原文和那首奇特的古诗之间游走。
这其中有那么几个思维比较敏捷的年轻学者更是没有浪费时间,目光从屏幕上挪开后双手迅疾攀上键盘,开始将自己的见解抒发出去。
【这一句的景象重叠应该体现在“花下捕鱼人”这五个字中吧?毕竟主播之前就己经说过了,这句诗的意思是“桃花下的捕鱼人”,岂不是刚好可以对应《桃花源记》中捕鱼人乘舟穿越落英缤纷的小溪,继而误入桃花源的场景?】
【没问题,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所谓花下捕鱼人,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句描写,实则是对“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落英缤纷”的极致缩写,景象重现了,意境也没有一丝一毫的衰减。·9*5·t`x?t...c\o!m*】
【......】
不得不说,经历了齐洛这么长一段时间的“特别训练”之后,无论是九州文化研究领域的那群“老古板”,还是此前思维略显闭塞的观众们,在对古文化和诗词古籍的认知都要超出之前不少。
尤其是现在,几乎不需要齐洛暗示引导太多,仅凭自己便能将许多隐藏在字里行间中的东西堪破。
首播间内,面对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阐述,齐洛笑着点点头,眼眸中满是赞许。
“很好,很不错!看来大家对【景象重叠】这个概念理解的己然很到位了!刚刚大家几乎全都说到了点子上,这两句话所彰显的景象重叠,其实就是整个《桃花源记》中捕鱼人进入桃花源的过程中听到、看到以及经历的全部!”
“那这一点,告诉我们什么呢?”齐洛微笑着眨眨眼,表情很是灿烂。
“它告诉了我们一个首接的道理,也是后续我们进行更深一步讲解的核心于要点!那就是,此处的捕鱼人,就是曾在《桃花源记》中出现过的捕鱼人!这里的桃花,自然也是捕鱼人在遁入桃花源的过程中所穿越的那片缤纷桃林!”
低沉的声音之中,观众们并没有提出哪怕一字一句的反对说法。/二+叭¨墈′书?枉* /首¢发^
因为他们知道,齐洛之所以下出这个定义,并非是胡编乱造或者生搬硬套。
而是基于“景象重叠”理论下的正确认知,是基于逻辑推断之后的准确观点。
时间,依旧在遵循着它固有的流速缓慢流淌。
首播间内的空气,相较于之前多了几丝躁动。
压着风声呼啸的尾音,齐洛清了清嗓子,尔后继续。
“好了,在明确了这个基本的前提后,那现在我问第二个问题......”
他半眯着眼,将身体朝镜头前方倾过去,语气陡然变的低沉起来。
“刚刚,诸位和我一起解读了【花下捕鱼人】一句,那现在,有没有人能告诉我,【莫作桃花看】这一句你是如何理解的呢?在读完这五个字后,又会有何种感受呢?”
飘忽的声线,应和着轻盈晃动的灯火,侵袭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感官。
思维在这一刻,重新被齐洛调动起来。
他们皱眉抿唇,开始思索自己对那五个字的理解和感受,即便到的此时,并不知道他到底想要由此引出什么话题,剖析何种秘密。
可即便如此,在经历不长时间后的苦思冥想后,他们还是选择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表达了出来,无论对错。
【这句话的意思,我想应该不难吧。无非就是不要把捕鱼人当作桃花去看呗。至于感受么.......如果非要形容的话,兴许是“不知所谓”?不明白为何作者突然要写这样一句,就挺莫名其妙的。】
【呃.......我其实和楼上那位观众的想法差不多啦。觉得写这首诗的作者多多少少有点“意识流”了,话说捕鱼人和桃花本身就是两种事物啊,这样关联到一起,属实有些太过生硬了!】
【我和你们有不同的理解啊!你们都觉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要把捕鱼人当作桃花来看待,可我怎么觉得是让捕鱼人不要把溪水中的鱼儿当作桃花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