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耳采收季结束,加工厂也没有停工,还能陆续收些其他的山货。免费看书搜索: 拉小书网 laxsw.com
许承安这厂子的名字叫做“阳平黑木耳加工厂”,但只是主打黑木耳而已,并非就只收黑木耳,得定位精准,因为他是得当黑木耳产业老大的,取个“阳平农副产品加工厂”明显就不一样,没有龙头老大那味。山货也在许承安的收购范围之内,比如各种菌子蘑菇啥的,也时常有村民带到大集上卖。但是许承安不收野山参这种违规的玩意,虽然利润很大,然而厂子是做正当行业的,灰色产业就不能碰,目前野山参还是只能公家收的,许承安在黑土屯偷偷摸摸收点可以,但手不能伸得太长,以厂子名义公然收更不行。反正那些还是只能去黑市卖的山货,许承安的加工厂都不碰,只要还是各种食用菌。许承安收这些野生菌简直不要太容易,之前参加黑木耳培训班的那些村屯,就是山货的主要来源,因为这些有集体林地资源,能种黑木耳的村屯都位于大山脚下,有些还是在山上的,他们每隔一段时间都得卖山货,于是许承安借着培训班的机会宣传了一波,并且告诉他们只要把这些菌子之类的玩意卖到自己屯子,不会比大集价格低。对于学员们,这也是个好消息,反正去大集卖也是卖,价格低卖得也慢,还不如卖给加工厂省事呢,而且别人许厂长还这么良心。这些野生菌也弥补了黑木耳加工空窗期的不足,毕竟每年春秋两季出耳采收和加工的时间加起来也就半年左右,其他时候都是黑木耳空窗期,总不能让员工们无所事事吃闲饭,每个月还白发工资。而东北的菌子六月份就陆续冒头,七八月份高峰期,九月份也还有不少。而这三个多月,恰好是春耳秋耳采收最大的空窗期!把它们好好地利用上,就能多挣钱,同时不至于让员工没事可做。野生食用菌的加工法子和黑木耳大差不差,能加工黑木耳,自然也能加工菌子。野生菌干货许承安打算先留着,以后卖到省会。菌子在沧城卖得不贵,毕竟这是个接近林区的小城,位于野生菌子产地范围,消费水平又低,菌子卖不了太多。然而省会那边可就贵了。施秋宁暑假的时候许承安去哈市考察了市场,发现了另一个信息。许多野生菌在哈市的差价比起黑木耳都高得多!就拿头茬春耳来说,沧城这边通常卖个十四五块,哈市卖二十,差了五六块,也就四分之一左右。而某些野生菌的价格在哈市能比沧城翻几倍!沧城人不稀罕,卖贵了也吃不起,然而省城人会吃,他们稀罕!不少哈市的有钱人已经认识到某些野生菌的价值了,并把它当成了奢侈食品,野生菌干卖得贵也好销得很,因为那边富豪多。……十二月中旬,厂长办公室。许承安正在埋头算数,施秋晴则坐旁边帮忙。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然而厂子快放假了。离过年还有两个月,但是已经完全没活干了。十二月的东北已经很冷,野生菌子都不生了,采个一两朵都难。 让员工留在厂子里,还不如让她们回家呢。而在放假之前,许承安也得把今年的账全部算好。高层就那么几个人,赵建平和主管赵光良的文化水平都不高,算数不行,又是大老粗,只能许承安亲自出马。不过,好在还有一个施秋晴。自厂子开业后许承安就试着让大媳妇管管财务和账目,发现还真的管得不错。施秋晴虽然也是小学毕业,然而她做事细心得不行,开厂以来每天的账目从来就没算错过,成了自己的得力臂助。一笔笔总账算了出来,施秋晴给许承安逐一汇报开厂后的各种大小收支,比如黑木耳的收购量和花的钱,运输费,员工总工资,食堂花销,水电费用,座机安装费用和电话费等……至于收入,自然就都来自干木耳出货了。最后念出纯利的时候,尽管算的时候施秋晴就很吃惊,这会声音还是有些兴奋。秋耳收成没有春耳好,不过厂子除掉成本之后还是净赚了近三万块,而这三万块里头,还包括了电话初装费花掉的三千,不然的话就超过三万了,而且,仓库里还有些干菌子尚未出货,虽然这批干菌子比较少,但多少还是值点钱的。许承安听完开厂后的财务汇总,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对于厂子的收入很满意,不过这个在预计之中。更让许承安满意的是施秋晴的财务能力。施秋晴非但把每笔帐都算得一清二楚,还把各种账单都分门别类叠得整整齐齐的,看着就舒服。许承安由衷地给她点了个赞:“施助理,厉害啊,以后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