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询问如何判断一个app是否安全,林薇月解释道:“同学们,你们可以查看app的下载来源,尽量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这些平台对上架的app有一定的审核机制。另外,看看app的评价和下载量,评价差且下载量极少的app要谨慎使用。还有,注意app索要的权限,如果一个拍照软件非要获取你的通讯录权限,这就很可疑,很可能存在问题。”
学校的老师也表示,这次讲座让学生们对科技的两面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后会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正确使用科技产品的习惯。学校计划将高科技安全知识纳入常规的安全教育课程中,定期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强化安全意识。例如,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安全知识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高科技犯罪防范的理解。
除了针对科技从业者和学生的宣传教育活动,警方还积极与社区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面向普通市民的科普活动。他们在社区活动中心举办了多场专题讲座,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和警察共同为市民讲解高科技犯罪的相关知识。讲座上,专家通过播放精心制作的ppt和视频资料,详细介绍了常见的高科技犯罪形式,如网络诈骗、黑客攻击、恶意软件传播等,并结合本地发生的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这些犯罪行为的作案手法和危害。
在讲解网络诈骗时,专家举例说:“有些诈骗分子会伪装成银行客服,给市民发送短信,说您的银行卡存在问题,需要点击链接进行处理。一旦您点击了这个链接,就可能进入一个虚假的银行网站,输入的账号密码等信息就会被骗子获取。所以大家记住,正规的银行客服不会通过短信让您点击链接来处理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在讲座后拉着警察的手说:“我以前总觉得这些高科技犯罪离我很远,听了今天的讲座,才知道原来这么危险啊。以后我可得多注意,也得跟身边的老伙计们说说。”警察笑着回应:“大爷,您有这个防范意识就对了。高科技犯罪手段层出不穷,咱们得多学习,互相提醒,这样骗子就没机会得逞。您可以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分享给身边的人,大家一起提高防范意识。比如说,在使用公共wi-fi时,不要进行涉及资金交易的操作,像转账、登录网上银行等,因为公共wi-fi很容易被黑客攻击,导致信息泄露。”
在社区的广场上,警方还设置了宣传展板,详细介绍高科技犯罪的常见形式、危害以及防范方法。展板上配有生动的图片和真实案例,吸引了众多市民驻足观看。同时,警方还安排了专业人员在现场为市民答疑解惑,帮助市民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
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婴儿车,看着展板忧心忡忡地问道:“现在孩子接触电子设备越来越早,怎么能保证他们的安全呢?”警方工作人员回答道:“您可以先给孩子选择一些正规、有良好口碑的教育类或娱乐类软件。并且,要教导孩子不要随意在网上透露自己和家人的信息,比如姓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另外,家长也可以设置设备的使用限制,控制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和访问的内容。例如,通过手机的家长控制功能,限制孩子只能访问特定的应用程序,避免他们接触到不良信息或陷入危险的网络环境。同时,要和孩子多沟通,告诉他们网络世界存在的风险,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在社区活动中,警方还组织了模拟演练,让市民亲身体验一些常见的高科技诈骗场景,如虚假的vr体验广告诱导下载恶意软件等。通过模拟演练,市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了高科技犯罪的狡猾之处,也学会了如何应对。在演练场景中,一位市民差点就点击了虚假广告中的下载链接,幸好旁边的警察及时提醒。演练结束后,警察对这个场景进行了复盘,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这类虚假广告,比如查看广告的来源是否正规,广告内容是否过于夸张且不符合常理等。
社区工作人员表示,希望警方能够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共同营造安全的社区环境。社区计划成立一个“安全科技宣传小组”,由志愿者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定期在社区内宣传高科技安全知识,通过上门拜访、举办小型座谈会等形式,确保每一位居民都能了解和掌握基本的防范方法。
警方还与媒体紧密合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媒体渠道,广泛传播防范高科技犯罪的知识。电视台制作了专题节目,邀请警方专家和科技学者共同探讨高科技犯罪的现状和防范措施,详细解读这起vr剧本杀凶案的来龙去脉以及从中吸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