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五凤楼

第二百五十五章 五凤楼

刘三旬的故事里,刘三爷和陆天赐一行人,误打误撞进入了一处地宫。

当时地宫的城门,是仿金陵的午朝门等比例修建的。

虽然是等比例修炼,但是那座城门,是没有左右两侧,也就是凹字型左右两侧突出的城楼。

但是在这里,汉白玉石桥对面,是一个完整的凹字形城门。

乾文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也不由得惊呼,“这不是北平的午门吗?”

北平的午门,而不是金陵的午门。

明成祖朱棣时期,将明朝的首都从金陵迁往北平。

“确实是北平的午门,高度大概在十五米左右。我没记错的话,北平的午门通高是37.95米,大概是2:1的比例。”

陆阳就是在北平长大的,爷爷还在世的时候,就经常骑着脚踏车载着他来午门广场晒太阳。

“刘三旬说,自己爷爷看到的午门,只有中间的门楼,没有侧翼的两个雁翅楼,这里是按照完整的五凤楼形制,建筑比例也跟刘三旬讲的不一样。”

所谓的五凤楼,是沿用隋唐时期的称呼。

午门上部为门楼一座,两翼俗称“雁翅楼”,整座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凤楼”之称,而明清也把午门称为五凤楼。,e*r+c\i*y\a?n¨.`c?o!m′

刘三爷说他们看到的是仿金陵午门的午朝门,前者是这方面的专家,他是不可能看错和说错。

“这里显然跟刘三爷他们进去的城门,不是同一个地方!”陆阳面色沉重,说道:“所以我才怀疑,刘三爷他们进去的地方,可能不是这个地宫的正门。”

张保山听完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对了,之前你不是说有三座桥吗?另外两座呢?”

“在左右两侧,距离有点远。”

中间的汉白玉石桥,通往午门面前的广场。

而在这座汉白玉石桥左右间隔大概二十米远,各有一座形制稍小的汉白玉石桥。

高度比中间的汉白玉石桥,低了大概五米,石桥对面是不同的宫殿。

陆阳在这转了一圈,没看到可以过去另外两座汉白玉石桥的地方,估计这地宫还有其他进入的通道。

“这还真是大手笔啊。”乾文看着这座仿故宫的午门,忍不住说道:“莫非这里是明清时期哪位皇帝的帝陵?不对啊,明清时期皇帝的帝陵,绝大部分都是有记载的。而且如此大的工程,不可能在历史上没有丝毫的记载。-m¢a-n′k?a.n?s?h-u^.`c/o,m′”

“也许这里面葬的不是皇帝吧……”

洛晴也是觉得很震撼,不由得说道。

“小姑娘此言差矣!这可是午门,午门后面是什么,那是皇帝上朝的地方,说的通俗点,这就是皇帝的家。这午门啊,就相当于皇帝的家门口。除了皇帝之外,谁跟把家门口整的跟午门一样,那可是株连九族掉脑袋的大罪。”

话是这么说,但说完后,乾文也更加纳闷。

要知道,一般的皇陵那都是皇帝还在位的时候就开始修建,而且通常不会选址选的太远。

比如明十三陵,包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内,一共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天寿山。

而且皇陵的修建,对当时的朝廷是一项大工程,不可能没有记录。

因此,明清历代皇帝的皇陵,基本都可以找到。

“有没有可能是元朝?”董梦晴迟疑了一下,问道:“元朝的某个皇帝?”

“元朝就更不可能了。”回答她的是乾文,他指着不远处的午门说道,“金陵午门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也就是1366年。但当时的午门,在营建之初并无双阙,也就是左右两侧的雁翅楼。直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9月29日,明太祖朱元璋下诏改建大内宫殿,重新改筑午门,并增设午门左右两阙及左右掖门,因此,后世又有‘五朝门’之说。而这个称呼在民间流传的时候,被讹称为“午朝门。”

五凤楼的形制,是在洪武年间确立的,因此,元朝的皇帝怎么可能提前预知。

这么推断的话,这里绝不可能是元朝皇帝的帝陵。

“不管是谁,进去看一看就知道了。”陆阳说道。

乾文看着这座其实雄伟的午门,忍不住说道:“我们真的要进去?这可能是一座帝陵,咱们就这么进去不太好吧。”

他是锁匠,可不是盗墓的。

“都走到这里了,当然要进去看一看。”张保山拍了下他的肩膀,说道

不想错过《寻龙手札》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