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伯温微微一笑。·0.0\小/说.网′ _无!错^内.容.
运气这东西虚无缥缈,但也不得不信。
那小童是在今年的清明时节,跑来长沙府找自己申诉,若是放到去年的清明,自己可能就不会受理了。
毛伯温在看到这桩案件之时,就想到了京城金銮殿上的少年天子。
际遇真是太相似了。
这位天子,也是湖广人,只不过隔了长江。
这位天子,也是少年郎,也不过大了五岁。
这位天子,也算移民,从京城移到湖广,又从湖广移到京城。
这位天子,也是至孝,在父亲的教导下,自小攻读《孝经》,现在,在为自己的父亲,争取他的宗庙。
这位天子,也是孤身一人,面对满朝文武,尤其是面对那个庞然大物。
自己隔空下了这着闲棋,那位孤独的少年天子,是否会从心底引发共鸣呢?
再次看了一遍宝庆府的文书,毛伯温脸上的笑意又盛了一分,他走到书桌上,展开呈文纸,写起了奏疏。
“臣毛伯温谨奏……”
***
紫禁城。
从永乐四年开始营建,一直到永乐十八年,历时十五年方成。/x·1·9?9-t^x′t+.+c,o_m¨
黎明的黑暗,深沉如深渊。
隐隐约约中,一抹晨曦的微光透过深沉的厚幔,恍若天地初开。
这座庞大的宫殿群,仿佛一头从九天上降落的亘古神兽,匍匐在京城的中轴上,冷漠地注视着这座宏伟的城池,吞吐着这方天地的精华。
从奉天殿到华盖殿,再到谨身殿,三大殿如璎珞联接,翼然于三丈高的台基之上,文华殿与武英殿分列左右,如两翼张开,将这个国家的权柄,牢牢掌控在羽翼之下。
午门外,灯光点点,如同萤火虫一般闪烁。
这是赶早朝的灯笼。
方献夫住在宣武门,为了赶早朝,午夜就从床上爬起来,再穿过半个京城,才赶在寅时到达午门。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此时的午门,已是熙熙攘攘,身材矮小肤色发黑的方献夫,在攒动的人头当中,一点都不打眼。
看着记忆中的宫阙,方献夫神色复杂。
正德七年,方献夫看见朝中波谲云诡,便抽身告病,回了家乡广东南海,在西樵山读书隐居,这一读,便是十年。
十年之后归来,已近不惑之年。
重新回朝之后,今日第一次上朝,方献夫精心磨了一剑。`l^u_o¢q`i\u.f_e?n¢g~.¢c^o¢m′
他摸摸自己的袖子,此剑刃如霜,应当为谁试?
渐渐地,午门外的人越来越多了,一眼望去全是补子,不知有几百人。
“首揆至矣!”
有人轻呼,原本散乱于午门外的人群,自动向两边分开,如同平静的海面上,碾过来一条巨鲸一般。
方献夫心中一凛,张目望去,一顶轿子朝午门而来,前后竟然有一大队禁军护着,怕不是有百八十人,禁军护路,好大的排场!
远远的轿子压下,一位老人走了出来,抬头四顾。
此人身既不高,眼也不利,而此时天光尚暗,视线朦胧,三五步外便如纱裹面,不可辩识,但场上的官员,被此人轻轻地游目一顾,竟然同时哑然,鸦雀无声。
方献夫离开朝堂太久,认识他的,和他认识的,都不太多。
但此人,他是认得的。
当朝一人,内阁首辅杨廷和。
正德七年,在他离开朝堂之时,杨廷和便继茶陵李东阳而任内阁首辅。
方献夫自诩少年得志,弱冠之年便进士及第,但在杨廷和面前,他却不敢自矜。
因为杨廷和乡试中举,不过十二岁,一时之间,天下以为祥瑞,此为前无古人之壮举,其后亦未见得能有来者。
去年正德崩,在今上未至京师之时,杨廷和总揽朝政共三十八日,威压当世,可称文臣之极。
他趁此机会,大举革除前朝弊政,裁减锦衣卫与官兵工役十四万八千七百人,减免漕粮一百五十三万二千石,凡特权“恩幸”得官者,尽皆扫除,革职为民。
为此,杨廷和这位内阁首辅,为人所恨,上朝途中时常遇刺,今上特派一百禁军护持他出入。
一眼而让天下安者,不是因为他的首辅之威,更是因为他的周勃之功,韩琦之望。
杨廷和朝四周拱了拱手,自己安步走到宫门之下,闭目养神,他的周围自动清出来一片空地,场上声潮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