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2章 拜门

读书人不如盗贼。′p,a¨o¨p^a?o¨z*w~w_.-c/o,m+

毛伯温嘴角满是嘲讽,他能知道,庙堂衮衮诸公能不知道么,与他一介七品微官何干?

对于他来说,今日最大的事,并不是捉拿了钱大音,而是收了李步蟾这个学生。

收这个门生,并非临时起意,真正说起来,在他受理此案之时,就已经有了这个苗头。

十余年的巡按生涯,从福建到河南再到湖广,他已经腻了,累了,烦了,厌了。

或许在外人看来,他光鲜如锦,但又有几人知道,这锦里包着的都是苦水。

巡按监察地方,凡事几可一言而决,但为了约束巡按,朝廷也是煞费苦心。

不能携带家眷,便是一宗。

十余年来,毛伯温与妻儿相处之日,屈指可数,偶尔借事回京,都要来一出贺知章的“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今日在李步蟾家见到蒋桂枝,毛伯温当时差点泪目,若非养气甚深,当场就得闹笑话。

毛伯温已经不惑,柴桑人陶渊明在此时都要从彭泽县辞官“骏奔”,去武昌奔丧了,自己也该“不惑”了。

他也不再想着如何青云直上了,只要能回京当个京官,与家人团聚,过过民间“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家常日子,他就满足了。.三?叶-屋? ^更-新?最,全,

借用此案,收下李步蟾,说起来多少有些借力的心思,但毛伯温扪心自问,俯仰之间还算无愧。

如今大明的师生关系,可称无耻,“拜门”之举蔚然成风。

拜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拜师,不过是以师生之名,行攀附之实而已。

拜门之前,双方可能并不相识,对于老师的辈分年龄,品行学识,门生可能都一无所知。

之所以拜师,只需一条,老师有用即可。

比毛伯温早登一科的南海方献夫,在任吏部员外郎之时,遥拜王阳明为师,以王门弟子自居,就是此例。

更离谱的,还有“倒拜门”。

一些官员也希望能网罗门生,想将崭露头角的新人收入门墙,为此有人竟不惜主动登门,强令拜门,将师道践踏如污泥。

“说起来,自己这也算“倒拜门”了吧?”

毛伯温有些自嘲,抬头看着月色,怔怔地发了一阵呆,心中有言,但杜甫“今夜鄜州月”在前,他是不敢再题了。

他轻轻抹了抹眼角,缓步回到书房。

对安化县事的安排,毛伯温已经打好了腹稿,一封奏疏一挥而就。

奏疏奏报了今日之事,并在后面荐举石安之为安化知县。′x-i\n_t/i·a!n~x`i?x_s-..c_o!m?

自先秦以来,荐举都是担着巨大干系的,范睢便因举荐郑安平与王稽,辞相病死。

大明亦行连坐之法,荐举失实者同罪。

毛伯温荐举石安之,固然有李步蟾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石安之本身持身正品格高才干亦足,治理一县绰绰有余。

“臣毛伯温谨奏:

……窃闻国之兴衰,在于得人。今有闽侯进士石安之,家传坟典,文采炳蔚。又尝大治吴县,劝课农桑,一境丰穰,心力俱勤,邑服其贤。

臣察其器识明敏,堪任牧民之职。昔鲍叔举管仲而齐霸,祁奚荐解狐而晋治。臣虽不敏,敢效前贤。倘蒙圣鉴,试以剧县,必能勤政安民……”

***

距安化县城二十里,有山耸峙,高可接天。

山顶有池,池水青碧冷冽,登凌绝顶,可见四周有九条山脊环绕,宛若九龙临池饮水,因此得名九龙池。

九龙池周围人烟稀少,只在山脚有一座军营,军营不大,仅有十旗军士。

这是锦衣卫安化百户所。

安化县小地偏,锦衣卫之所以在此设立百户所,还是因为茶叶。

自洪武年间驸马欧阳伦之事后,锦衣卫便加强了对安化的监察控制。

盛夏之夜,纵然夜深,亦自朦胧,朦胧之中的九龙池,莽莽苍苍,天公似乎将九龙池水掬于天上,再任意洒下,又平添了一分清冷。

“啪……啪……”

棍棒锤击皮肉的闷响,一声接着一声,响声沉实,显然不曾放水。

火把“噗哧”燃烧,节堂中有十来个人,脸色看起来有些阴晴不定。

王佐站在堂上,淡淡地问道,“三十记军棍,你服是不服?”

一名校尉持着五尺长的军棍,肃然站立,陆炳跪在地上,背脊上血痕如蛇,他却依旧挺得笔直,嘴唇死死地抿着,听到王佐问话,他方

不想错过《大明第一相》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