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5章 西域收入囊中

毛是好东西,冬季保暖衣物的必需品。

除此之外,草原还富含大量矿产。

李恪相信,通过软硬兼施,大唐一定能同化草原民族。

满清都可以做到的事,大唐更有能力实现。

只要将大唐的文化和制度真正落实到草原,以目前草原的文明程度,根本无法与大唐相比。

落后文明必向先进文明靠拢,这是文明发展的必然,没人能够阻挡。

要知道,曼族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有许多底层百姓倾向于大唐,忠于李恪。

至于高句丽等地,又能坚持多久?

只要大唐内部保持稳定,李恪相信这些地方很难再脱离大唐的控制。

即便大唐将来出现腐败导致改朝换代,这些地方也会作为大唐的遗产继续存在。

外部问题已不再是问题,李恪的注意力自然而然的转向了国内。

国内核心问题是人事安排。

自大唐建国,京城官员一直比地方官员更受重视。

被派到地方的官员,通常要么是被贬,要么时才能平庸。

李恪对此非常不满。

房玄龄等人有长远眼光,理解李恪想要改革的意图,也很支持他。

但他们主张改革应该循序渐进,不应该操之过急。

李恪提出的改革方案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执行起来有重重困难。

毕竟,京官享有更高的待遇和晋升机会。

即便李恪如今将一批才智卓越、干练有力的官员从京城下派到地方,他们是否能维持在京城时的积极性,就不得而知了。

在一些人眼中,朝廷的这一安排是贬官,心中肯定满是不公与委屈,从而不愿意尽职尽责。

如果想激发地方官员的工作热情,首先要提升他们的待遇,待遇不能低于京城官员,甚至要确保他们的晋升前景超越京官。

不想错过《大唐:逆子,朕认错了把电交出来》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