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章 第十二章

如果把国家比作一家公司,皇帝无疑是董事长,而那些随皇帝打天下的开国功臣自然成为董事成员,至于管理日常事务的文官群体则相当于公司里的经理。

自古以来,皇帝要想稳固自己的位置并掌握较大的决策权,必须具备至少一项关键条件:要么依赖功臣,要么倚重皇族,这样才能压制高级职员,必要时也能轻松处置他们。

然而朱元璋对功臣毫无信任,大肆清洗,将儿子们安插为董事,并将他们逐出京城,以防他们制造麻烦。

在他看来,远离权力核心的儿子们不仅不会,还能彼此牵制,同时作为皇族力量约束文官集团,如此便可安心。

但他未曾料到,自家内部也会发生争斗。

当两位王爷离世后,燕王便在众王之中脱颖而出,除了东北边境无人能对其形成制约外,其余势力皆难以抗衡。

而此时的朱允炆却显得有些鲁莽,刚一登基便急于着手削藩。

削藩虽为大势所趋,也是合理的政治策略,毕竟历史上藩王引发的祸端数不胜数。

然而,他未曾深思熟虑,自古以来又有多少对削藩之事慎之又慎呢?

朱允炆手中并无功臣或勋爵可与藩王抗衡,只能依赖文臣。

可这些文臣不知出于何意,或许是受朱元璋整治过度后产生的反扑心理,又或者另有考量,纷纷鼓动朱允炆对藩王下手,丝毫不留余地。

这情形颇有小人得志的味道。

他们的这一行为,令朱元璋留下的那些功臣勋爵更为不满。

不说藩王们的配偶多出自这些家族,即便如此,这些家族本就仅存于朝堂中的这一点权力已被剥夺殆尽,如今文臣还欲进一步侵夺。

虽然他们被朱元璋压制得再无作为,但面对叔侄之间的争斗,朱允炆仍需借助他们的力量,若他们袖手旁观,岂非辜负了当初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的勇气?

朱棣亦是明智之人,在获得功臣勋爵支持后,其军事行动每一步都走得稳妥。

最终登基称帝后,他不仅未对与其交战的军方人士采取杀戮,反而对文臣进行了严厉处置。

整个靖难过程,仿佛是朱允炆的一场悲剧。

朱棣借助军方功臣的力量登上帝位,因此并未像朱元璋那样进行大规模清洗。

因为他同样需要削藩,于是利用军方功臣的力量,成功削弱了宗室势力。

而文臣则逐渐收敛锋芒,专注于履行职责。

朱棣身为皇帝,随心所欲,想要征战时便可挥师沙场,除非缺钱,否则无人能够阻挡。

此阶段,武将生活颇为安逸。

然而,这样的局面若长期持续,缺乏对武将勋爵的有效约束,或许会重蹈汉末、唐末的覆辙。

但短短时日,一场土木堡之变便终结了勋爵们的统治。

文臣自此崛起,明朝后期的皇帝失去了宗室力量的支撑,也无勋爵为其撑腰,文臣集团逐步掌控朝政,五军都督府形同虚设。

朱元璋废除制度,设立的小规模内阁却发展成庞然大物。

在这种格局下,老朱家即便遇到贤明的君主尚能有所作为,而面对无能的君主则沦为傀儡。

更有甚者,许多皇帝的死亡都充满疑点。

还有聪明的皇帝将宦官势力扶植起来,这群原本只是负责日常事务的人,怎能不将朝廷搞得乌烟瘴气?

李武思虑良久,深深吐出一口气。

是否有一种策略,能让宗室与功臣彼此制衡,同时又能齐心协力协助天子约束文官呢?

归根结底,很多文官背后都有士绅支持,他们不过是雇佣者,天子换人或改朝换代对他们并无太大影响,依旧会通过科举入仕。

最令人齿冷的是,投靠外族也能做得津津有味。

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文官,若能有一套更完善的体制,或许可以让更有能力的文官更好地治理国家,免得皇帝面对党派纷争束手无策。

李武反复琢磨,始终没有找到更好的办法,只好暂时搁置,毕竟这距离他太过遥远,或许他哪天就离开了。

但从这一天起,李武确实对这个问题多了一些关注。

他希望为这个时代尽一份力,也希望这个时代能够更加繁荣昌盛,更渴望带领这些人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很快,三天过去了。

这一天,张玉清和二贤早早进了厨房忙碌起来,这是李武首次宴请朋友,也是他升任百户后的首次家庭聚餐。

因此,张玉清两人格外重视,反复叮嘱其他几个孩子待在屋内不要乱跑。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还没等她们准

不想错过《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更新?安装晋江文学城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